正在阅读:五福峪立村之探究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五福峪立村之探究

投稿 成龙之龙2018/08/07 10:27:3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五福山人 115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昨天,本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摘自《博山民间故事集成》一书的文章《博山传说: 五福峪的来历》,有读者对故事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小编今天在网上搜集信息时,发现了博客博文:五福山人 发的系列博文《五福峪立村之探究》,现转载发布,以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博主联系我们。


   五福峪立村之探究   

五福山人


说句心里话:

五福峪,生我养我的地方。虽说那是一个比较偏僻的边远山村,但由于“孩不嫌娘丑”的缘故,在我心里从小就打上了家乡最美好的深深烙印。然而,对“五福峪”村的由来,却是众说纷纭已久。如今,出门在外工作,也为家乡做不了多大贡献,只能是“常回家看看”。每当逢年过节回家上祖坟之时,我独自走在那崎岖的山路上,总要扪心自问:“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我该为家乡做点什么?我为家乡做了点什么?”近几年来,结合工作岗位性质特点,对五福峪立村的过程和依据作了一点考究,积累了一点“片段”资料,现整理于后(分七章,1万余字)。此举的动机和目的很明确,一则抛砖引玉,敬请长者指教;二则以防年代久远,成为考证“断史”;三则也为后来人研究那段历史留下一点可供参考的文字资料。如被考察属实,使立村“五福峪”之名正言顺,那也算是为家乡略做的一点贡献吧!


               目      录

第一章  五福峪——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子

第二章  五福峪——一个“民主联邦共和村”

第三章  五福峪——古今你有多少个名子

第四章  五福峪——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第五章  五福峪——由“五福山”而来还须商榷

第六章  五福峪——立碑引导走向“共和”

第七章  五福峪——永远令我骄傲的故乡


五福峪——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子

一、词性分析:

“五”:数词;“福”:形容词;“峪”:名词。“峪”是对地形地貌的概括,峪者,山谷也;“五福”则是对此“峪”的一种形容和一个注解。“五福峪”则是“有五福常在的一条山峪”的简称。

二、“五福”出处:

据《辞源》载:“五福,旧时所说的五种幸福。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命终’。”宋欧阳修文忠集十二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诗:“事国一心勤以瘁,还家五福寿而康”。



五福峪——一个“民主联邦共和村”

我小时候,就听我爷爷(1895年生人)说,在统一用“五福峪”的村名时,共有13自然村,号称:五福峪,十三村13个自然村按照由北向南、先东后西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01)李家庄(也叫“尹家庄”,以先定居者李氏而得名,又因其居全村的下游,又称其为“下庄”)

(02)郑家庄(以先定居者郑氏而得名,与“岭东”相对应,又称其为“岭西”)

(03)小东崖(因居郑家庄之东的山崖上而得名)

(04)下岭东(因居五福峪“川”字型的三根岭中间的东面而得名,又因岭东分为上、下两个自然村,故曰:下岭东)

(05)上岭东(得名原因,同上)

(06)东崖头(因居处于山沟东面的崖头上而得名,俗称“东崖上”)

(07)西崖头(与东崖头隔着一根山沟相望而得名,俗称“西崖上”)

(08)马家庄(以先定居者马氏而得名,也称“马家沟”)

(09)前槐子(因居回头山前朝阳处,又有几棵古老的国槐树而得名)

(10)王家北坡(因居山前朝阳处,以先定居者王氏而得名)

(11)杨家庄(以先定居者杨氏而得名)

(12)翟家庄(以先定居者翟氏而得名)

    对以上12个自然村观点都比较统一,而对另一个自然村却有四种说法:

   (一)翟家庄应为两个自然村,一个是翟家庄,在沟底的平坦处;一个是南山坡半腰的翟氏居区,两个自然村还有一段距离,村民俗称“南山”,与王家北坡隔沟相望。

   (二)马家庄应为两个自然村,一个是马家庄,在北面的崖头上;一个是马家沟,在靠里面的山沟两旁。民国初年,因人口稀少,两村之间还有一段距离。

   (三)李家庄应为两个自然村,一个是西北面的李氏居区叫李家庄;一个是东南面的尹氏居区叫尹家庄。两庄之间仅隔一个不大的打谷场,村距太小。

   (四)郭家峪顶,因居处于郭家峪的山顶而得名,仅有韩氏几户人家住山种地,似乎还称呼不起“村”。

我倾向于第一种说法,仅供参考。

由此可见,五福峪村号称“民主联邦共和村”,并非全是“空穴来风”,果真自有出处,也是“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据《博山地名志》载: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地名图仅载李家、岭东;乾隆十八年(1753年)地图又加翟家、杨家、马家三个庄;民国六年地图又加郑家、东崖头、西崖头。据此推测,五福峪立村当属李家庄最早,岭东次之,约在明代万历年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五福峪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13个自然村中,有的已成了“空壳村”;有的“孤村”之间已互相连成了一片,已分不清原来的界线;更为可喜的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村落也有“封闭”处,逐渐向峪口的开阔地带搬迁,形成了以独角山、混立岭(音译,意为横卧的低岭)为中心的新村,村民号称这是我们“民主联邦共和村”自己的“小香港”,对外开放的“特区”。

感慨,感慨,旧貌换新颜!

记住,记住,十三自然村!


五福峪——古今你有多少个名子

(一)查《博山区地名志》:

查1986年出版的《博山区地名志》,五福峪立村过程有以下记载:

(1)清康熙九年(1670年)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地名图上载有:李家庄、岭东(林东)

(2)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青州府博山县地名图上载有:李家庄、岭东、杨家庄(也称小杨家)、翟家庄、马家庄。

(3)民国六年(1917年)山东省博山县地名图上载有:李家庄、岭东、杨家庄(也称小杨家)、翟家庄、马家庄、郑家庄(也称郑家峪)、东崖头、西崖头。

(二)查《博山县志》:

 第一次修《博山县志》是在清乾隆18年(1753年)编纂的。五福峪应属博山县正东路,但查县志并没有五福峪村的名子,仅有一个“南台”,按顺序间杂在郭庄、邀兔、朱家、下庄、谢家店等村的序列里。如今在郭庄一带,民间的年长者仍喊五福峪为“南峪”,而这个“南台”是否就是“南峪”的笔误,或者过去的五福峪就叫“南台”,确有继续考察的必要。因为当时“五福峪”村已有“一定规模”的人口定居,修这样高规格的《博山县志》,不可能被遗漏。虽然在后面也有个“南峪”,但那是夹杂在原李家乡的一串村庄中,而且那里也有“大南峪”、“小南峪”两个自然村,显然不是指过去的“五福峪”。

第二次《续修博山县志》是在民国二十四年(1934年)编纂的。不但地图上明确标有“五福峪”,而且在“宣统二年(1910年)行自治制划全县境为七区”时,“五福峪”的村名被归属在了第四区德化乡。可以说,这是在考察的正史当中最早见到的五福峪村名。

民国六年(1916年),第四区德化乡原有六社划为二十五乡镇,“五福峪村”被改为“五福峪乡”。

(三)查民间族谱:

(1)据清光绪十三年《李氏族谱》载:“始祖讳失考,相传明洪武年间,自冀州迁淄川菜园庄,十世祖始迁五福峪李家庄。”据此,李家庄当在明万历年间至清初建村。

(2)据清嘉庆七年《续修翟氏族谱》载:“吾翟始祖系直隶枣强人也。自明初迁于安徽,又迁于西河镇,后迁于益都县洪山口庄。十世祖讳曰,迁于五福峪翟家庄定居。”据此,翟家庄当在明末清初建村。

(3)清光绪三年《续修马氏族谱》载:“吾马氏祖系北直隶冀州人也。明初迁于青州府益都县西山青杨行庄。十二世祖讳便,迁于五福峪马家庄定居焉。”据此,马家庄当在明末清初建村。

(4)民国二十一年《续修杨氏族谱》载:“吾杨氏始祖于明洪武初年,由冀州迁于长山杨家土屋,后迁益都西山洪山口庄。十二世祖讳付久,迁于五福峪杨家庄定居。”据杨德广同志讲,“广”字辈是杨氏自洪山口庄迁来五福峪村的第十一代,由此推算,杨家庄立村大约有350—400年的历史(10代 X 30年/“代间距”+本人年龄)。据此,杨家庄当在明末清初建村。

根据以上四家姓氏族谱推断,虽说在清嘉庆年间修的族谱就有了“五福峪”之村名,但都经过多次续修(如“博山郑氏族谱”是在清宣统三年续修的)。也就是说,“迁入五福峪”一词,很可能是后人续修是加上的。。

(四)邻村年长者对“五福峪”的别称:

(1)“南峪”:因五福峪地处郭庄村南部的山嵧里,郭庄村的年长者都在喊五福峪时,叫“南峪”。

(2)“北峪”:因为五福峪与郑家庄仅有一岭之隔,且又地处郑家庄的北面,所以郑家庄村的年长者都在喊五福峪时,叫“北峪”。

(3)“倒钩峪”:因为地处淄河沿岸的山嵧都是朝北开口,而杨家庄、翟家庄所处的北面山嵧则是北面堵口,中间有个“回头山”,先向南伸,再转而向北开口,造形酷似一个“J”字,也如同民间挑物用的担杖钩子(“倒钩”),所以地处五福峪村南部的原下庄乡一带村庄的年长者,在喊五福峪时,都叫“倒钩峪”。

综上所述,五福峪村名子多多,而立村“五福峪”最早也只能是在第一次编纂《博山县志》之后,当在清朝的嘉庆至光绪年间。如此推算,有“五福峪”之称呼,有据可查的仅有100年的历史。


五福峪——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关于“五福峪”村名的来历,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廉颇战死在五福峪”的美丽传说。记得小时候我爷爷就经常给我讲这个故事,而且还讲得绘声绘色。现根据记忆整理于后:

“话说从前的”(这是我爷爷在讲故事时常用的开头语)战国后期,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廉颇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仍奉君命率兵迎敌。到了战局的后程,无奈赵国国弱兵寡,尽管廉颇勇猛不减当年,但却一拳难敌两手,遂边战边退至齐国境内的岳阳山一带。相传,廉颇的祖籍就是现在的池上镇廉家峪村,那里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廉颇本想率兵向东退至廉家峪,但得知秦军已在东路布下“口袋阵”后,只好从崮山向南面的山峪方向突围。当来到淄河滩时,遇到一位种地的老汉,廉颇就问“这是什么地方?”答曰“白家地!”这与“败家地”谐音,廉颇自是不悦,继续率兵向南飞奔。过了淄河滩后,又遇到一位老农,廉颇就问“这是什么地方?”答曰“谢家堰!”这与“卸甲堰”又是谐音,廉颇更是不悦,于是继续率兵向南来到了今天的北蚕场村,意在经过郭八峪再向东突围去廉家峪。来到村前,恰遇一位老妪在碾米,就问“这是什么地方?”答曰“北蚕场!”这与“悲惨场”更是谐音,且又出自妇人之口,廉颇知道这是不祥之兆,于是挥兵来到了今天的五福峪境内。当过了“下岭东”来到岭西的“小东崖”时,廉颇看到此处可以用兵,就产生了占领制高点,扎兵与秦军决战的想法。此时,忽然来了一位白胡子老汉,廉颇走到跟前以手指向南边的山峪问道:“这是条什么峪?西边那座山叫什么山?”老汉说到:“这峪叫五斧峪,那山叫五斧山。”廉颇一听这地名犯了大将的名讳,很是不吉利,他自言自语地叹道:“峪是五斧峪,山是五斧山,我廉颇这一张镰(廉),岂能敌得过五把斧头呢!”于是继续挥兵向南,就来到了今天的马家庄,前面是个十字路口,有两条山峪可走,东边的那条叫死老婆峪,而西边的那条叫核桃峪。此时恰又有一位白胡子老汉迎面而来,廉颇迎向前去问路,谁知廉颇一则迷信向西方问路不吉利,二则念念不忘实现其向东突围,来到廉家峪重整旗鼓,就没有问西边的核桃峪,而是问到了东边的死老婆峪。廉颇不禁对天长叹到:“死老颇,死老颇,此乃天意,此乃天绝我也!”传说这位白胡子老汉,是天上的太白金星下凡,原想来这里引导廉颇从核桃峪“活逃”出包围圈的,只要问到核桃峪,便能逃之。不过即便如此,就是能问到西边的“回头山”,那廉颇只要回头向北还是能逃出“五斧峪”的。只见太白金星含泪以手指向西边提醒道:“将军何不去占领那座山顶!”廉颇问到“那座山顶叫什么?”老汉特意高声答曰:“此乃回头山也!”意在让廉颇赶快回头走出五福峪。谁知廉颇铁定了生是赵国人,死是赵国鬼的报国捐躯之心,想让我“回头”那是万万做不到的,既然来到“五斧峪”,又有“死老婆(颇)峪”,这是我廉颇该为国捐躯的时候和地方了。想到此处,廉颇感到不能再为国杀敌立功,不觉老泪纵横,于是昂首面向东面的祖籍地——廉家峪,在趁卫兵不备的一刹那间,拔剑自刎。廉颇死后,卫兵也都效忠,个个自刎于廉颇身躯旁,为不使秦军得到廉颇躯体,手下的士兵赶紧在廉颇自刎的原地含泪将其埋葬,仅每人一兜土,就堆起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坟堆。两千余年来,这个坟堆一直保存完好,传说每当在夜深人静或雷雨大作之时,在远处还能听到从坟堆中传来的刀剑碰击和号角之声。

因为廉颇是忠良将,死后又化神保护一方百姓,人们认为这是“五斧”犯了廉颇之讳,不知是在何年何月,遂将村名“五斧峪”改为“五福峪”,也把西面的“五斧山”改为“五福山”了。

到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五福峪村民又自发集资,特意在这个“古垄”前立了一座石碑,上书“赵上将军廉颇之墓”。

(注:据《博山地名故事》载:廉家峪以廉氏居住而命名,民间传说是廉颇的祖籍地。)



五福山

    五福山,座落于北博山镇五福峪村之西。据《颜神镇志.卷之一.山川古迹)记载:“五福山,镇东南四十里”。该山主峰为一蜿蜒曲折的横岭,形似盘龙,而朝东、北方向的五条支岭,凸凸凹凹,关节若现,酷似龙爪,直伸谷底及淄河岸边。更有龙卧福地之说,故名五福山。 
    据《辞源》载:“五福,旧时所说的五种幸福。书洪范:‘五福:一日寿,二日福,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命终’。宋欧阳修文忠集十二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诗:‘事国一心勤以瘁,还家五福寿而康”。 
    站在五福山顶上极目眺望,群峰逶迤,因富含脉状铁矿石,似条条金带缠身。该山北与芍药崮相连,隔淄河与风凰翅相望,清初兵部尚书翟凤翀基的墓道就在淄河岸边,石人、石马、石绵羊依稀可见;东边的山脚下,有一孤立山头,俗呼独角山,又圆又小,酷似一颗龙珠在龙爪之中;西边隔淄河依次与汉王寨、辰巳山、擂鼓山、帷屏山对峙;南边龙头处有一水湾,俗称泥湾顶,相传为卧龙从泉河头青龙山下的龙湾中汲水来的蓄水池,满了以后就从山下前槐村的泉眼中流出,故有“大旱祈雨天要下,必见五福峪的柳枝架”之民间俗言。在龙额上有村民为防御捻军而建的石寨,围一里,高四、五米,有石垛口,里边残墙断垣仍存。再看龙头直指那圆圆的“饽饽山”,似圆珠龙首欲吞。再南边有一山谷,叫五凤峪,传说有五只凤凰栖息于此。正因为北有五福卧龙戏珠,南有五风筑巢栖息,实为龙风呈祥之地,所以该村在由13个自然村统一村名时,也就有原来民间俗你的“倒钩峪”、“南峪”(《博山县志. 卷之三.乡社)载为“南台”)正式定村名为五福峪。 
    廉颇与五福峪的传说  关于五福峪一名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后期,有一次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廉颇年近八十仍被奉命率兵迎敌。因赵国兵力薄弱,遂边战边退至齐国境内的五福峪一带。在进退无路的时候,忽然遇到了一位白胡子老汉,廉颇过来问:“前面是条什么峪?”老汉说“五斧峪”。那时候人们都是很迷信的,廉颇也生怕大将犯子地名,他自言自语地说:“五斧峪,我廉颇一张镰 (廉),岂能敌得过五把斧子呢!”说罢,又继续向南退却。当处于一叉路口时,西为核桃峪 (活逃峪),东为死老颇峪,此时又有一童颜鹤发的老汉,传说为太白金星下凡,原想来引廉颇从核桃峪经郑家庄逃出包围圈,只要问到核桃峪,便能逃之。谁知廉颇迷信西方大路不吉利,就指向东边问道:“那条峪叫什么峪?”只听老汉垂泪默然回答道:“死老颇峪啊”!“死老颇,死老颇,真乃天绝我也”!说罢,又向前奔了几里,在一山洞前自刎身亡,至今人们叫此洞为死老颇洞。其手下兵士将其尸体运至马家庄东边山脚下,每人一兜土,就堆起了一个围长三十多米的大坟堆,至“文革”初期仍存。民国初年,人们在坟前立一石碑,并由博山区最后一个秀才、也是博山区政协成立以来的唯一一位秀才身份的党外政协委员李方平撰文并书丹,阳面为“赵上将军廉颇之墓”,阴面记叙了上述故事及立碑之经过。可惜此碑在“文革”期间被砸为两段后修了蓄水池。两段残碑现尚存,字迹尚可辨认。 
    思廉颇为忠良将,死后又化神保护一方百姓。人们认为是“五斧”犯了廉颇之禁,遂改村名为“五福峪”了。 
    五福山溶洞  据地质资料分析,五福山之东为一断裂带,地下水源丰富,现打探井数眼,从根本上改变了该村缺水吃的历史。因此,在五福山周围,溶洞也比较多,现已发现的有: 
    云窟窿。位于五福山之东的于家溜。据北博山镇政府派人探测,该洞垂直深50余米,最粗处直径10米以上,因常年淤积,横向洞口未发现。每逢阴雨天,从洞口内向外喷射白雾似云,故名云窟窿。 
    石槽岭洞。位于五福山之东的石槽岭下。该洞在清末民初曾作为私塾学堂,有位马姓老师在此教书。
    死老颇洞。位于五福山南面的死老颇峪内。传说为廉颇殉难处,洞深不可测。 
    东牟嶂洞。位于五福山之东的大东牟嶂谷底,能容人通过的就有三十多米深,为放牧牛羊避雨的天然牛栏。宽阔处能容纳五十头牛,有细洞,似瓶颈,人不能过。 
    杨家洞。位于五福山西南的西顶山麓。因该村杨氏迁来最早并以此洞为屋,后因人丁繁衍遂迁至山下的小 杨家庄,故该洞起名杨家洞。 
    雕花峪洞。位于五福山西南的西顶山崖下,深不可测。 
    后楼洞。也称水葫芦洞,位于五福山之西的北顶山崖下。清末,邀兔村南首的村民为防御捻军,曾在此修筑围墙似楼,有石门,一夫挡关,万夫莫开,群众俗称后楼。民间传说在其崖上有连船环。 
    单窟窿与双窟窿洞。位于五福山山顶上的龙颈部。因洞口分别为一个和两个,故名。因深不可测,至今未有人探险,而有关此洞却有很多神秘的传说。 
    自然村、行政村简况  五福峪村是个统一的行政村名,就其自然村而言,号称五福峪十三村,分别是:小杨家庄、翟家庄、王家北坡、前槐、马家沟、东崖头、西崖头、郑家庄、小东崖、小李家庄、上岭东、下岭东、横立岭。这在全区行政村中,自然村数是最多的。村落东 (岭东)、西 (小杨庄)相距5华里多,在全区行政村址中是最长的。 
    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是老革命根据地。据《博山区志)载,至抗美援朝结束时五福峪村共有29名儿郎血洒战场,以行政村对比,革命烈士仅次于南博山镇下庄村,位居第二。为报复抗日革命家属,1940年日本鬼子曾进村放火烧村,残忍杀害村民数人,全村十三个自然村就有九个被点了火,浓焰滚滚,悲惨至极,让人刻骨铭心,永世不忘。 
    据考察,五福峪村为明代建村。在该村郑家庄中有一棵国槐,相传为郑氏迁此居住始所植。据清道光《创修郑氏世谱》载:“自始祖十公迁入邀兔崖,迄今五百余年矣。四世祖讳洪,迁于五福峪郑家峪”。据此推算,树龄当在400年以上。该材生长仍很旺盛,树高22米,树下主干高8米,胸围2.5米,冠围达50余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五福峪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引水上山,所有自然村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靠吃旱池蓄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投资百万元,拓宽并硬化了通向村内的水泥路面。为繁荣经济,搞活流通,在村内设立了农贸大集,公共汽车直通村内。为激励村民勤劳致富,在五福山下的公路上,由村委立一彩门,门棋上书:艰苦奋斗双手劈开致富路,壮志凌云一心只奔小康村。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