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忆博山:故乡的云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忆博山:故乡的云

投稿 成龙之龙2018/07/12 11:50:0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尹连荣 29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十四岁跟随父亲离开家乡已近半个世纪了,魂牵梦绕的家乡令我想往,迈向古稀的我随着越来越浓的思乡情结,使我畅游在回忆家乡的长河中不能自拔。


儿时家乡的山山水水清晰地映在我的眼前,家乡的一草一木时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


当然现在家乡面目全非了,我喜欢的是记忆中的家乡:一条小河在村中静静的流淌,鸭子在河中戏水,赤条条的孩童在水中打闹玩耍。


临河的石壁之上建有一座寺庙叫做金山寺。庙门坐南朝北,台阶是东西向,台阶下有一棵一人合抱的槐树,古香古色描述的情景像幅山水画吧?可惜现在已荡然无存,小河也随着环境的污染变黄、变臭,山水画的景象一去不复还了,令人痛心。


说起记忆中的家乡骄傲之情胜于言表,尽管我的家乡平坦的地方不多,房屋依地势而建,高低不齐,似杂乱无章,却错落有致。特别是清晨站在高坡望去,炊烟四起、云雾缭绕,在朝阳的照耀下,整个村庄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那景象煞是好看。可不是现在的雾霾。


五个自然村,村村相连。胡同比比皆是,进入村中像进了迷宫一样,一般人能走糊涂了。为方便村民每个村中都有几处石碾,五十年代的石碾就是现在的电磨,这也是那个年代不可缺的生活用具。


谈到家乡的骄傲之处,最自豪的就是家乡解放前就是解放军的一处兵工厂的所在地。我们也为建立新中国贡献了力量。


天时地利,五十年代家乡就有了火车站、公交站点,喝上了自来水。有邮电局、商店【相当于现在的超市】、电影院、有小学、中学。六十年代还用上了电灯照明。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


说到民俗:儿时的记忆又涌上了心头,村村都有庙堂,主要用来在农历中的重大节日时祭奠使用,遇到集市那真是热闹非凡,各种吆喝声不绝于耳,就像一部集市交响曲。说大鼓书的,三根细棍交叉放一面薄鼓,就敲起来。卖狗皮膏药的鼓着三寸不烂之舌,口干舌湿的调着人们的购买欲,他们也算是最早的广告人了。观西洋景的可能招呼小孩了,每当他们出现,晃动的都是孩子的脑瓜。杂耍的一般表演完了武功,不卖狗皮膏药了还是买药,显得比卖狗皮膏药的精明。


最热闹的还属春节,年前人们忙着置办过节的东西,年后忙着走亲访友。除此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初二到十五的扮玩活动。通俗地讲就是走街串巷的流动娱乐演出,这是春节期间人们翘首以盼的最大享受。不像现在娱乐项目应有皆有。演出的队伍拉的很长,前面舞狮开道,舞火球的紧随其后,有高跷队、旱船队,四人抬的大鼓、铜锣、铜镲居中。一听到锣鼓的声音,人们纷纷跑出家门在街道两旁围观,最有意思的是:一个走在队伍最后巫婆打扮的人,样子怪怪的:肥肥的蓝色黑边大褂,嘴巴上有个大大的黑痣,脸涂得粉红带白,用白菜根做发簪。他就是我的大伯父。快板书的内容都是他老人家自编自演的,他的滑稽样子令人捧腹。往往队伍走得很远了,他还被人们围着要求再来一个。我们全家都是大伯忠实的粉丝。热闹的场面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方才作罢。


红白喜事更是热闹,办喜事的天不亮就得把新娘用花轿抬进家门,闹洞房真是肆无忌惮,新娘只能默默的忍受,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好生可怜,当地民风又无可奈何。白事也热闹,打旗的、打伞的、拿纸马牛的、抬纸钱柜的,更像是一次演出,让人哭笑不得。


儿时的记忆又让我回到了孩提时代,小时候和姊妹在一块玩耍的情景,在我的眼前定格,我放佛听到了他们的呼唤:归来吧,归来吆。。。。。。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