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麦收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专题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麦收

转载 大木9610102018/06/08 14:38:1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大木 作者:大木 721 阅读 0 评论 202 点赞

不知不觉又是夏了,又到了收麦子的时候。

麦收,是老百姓一年里最繁忙也是最劳累的日子!
老话说:“三麦不如一秋长,三秋不如一麦忙”,啥意思呢,收麦子是要和老天抢时间的,中午看着还泛青的麦穗,下午就熟透了,过一夜可能就拾不起来了,熟练地掌握割麦子的时机是庄稼人必备的技能,另外还要防着老天爷一天三变的鬼天气,远不如秋收那么慢条斯理。
所以,夏收注定是一场快节奏的战役。
棚屋墙上挂的镰刀生锈了,得好生磨磨;捆麦个的拘绳一年不用了,韧性都没了,得用水泡泡;屋檐下那独轮车稀里哗啦的,也得出工夫拾掇拾掇;山岭地进不去车,还得找根扁担预备着往外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等把这些都弄好了,就装备上战场了。
战役的第一仗,就是“磙场”---先用撅头把场园地深翻一遍,再用耙子耙匀实了,泼上水,撒上麦糠,拉着石磙子(俺这里叫砺砫,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俩字)一圈圈的转,反复压平为止。别看我这里三言两语写完了,可是要想把场园杠得坚硬而平整,至少得大半天工夫。
一切准备妥当了,半夜两三点,趁着太阳没出来,割麦子的正面交锋就开始了。记得小时候写作文,每每写到成熟的麦田,总会用一句“成熟的麦田像一块块铺着黄金的绸缎”,现在想来,还的确是有生活的。父辈们站在地头,镰刀飞舞,一阵“刷刷”声过去,黄金的绸缎瞬间被切割成了斑驳的小块,然后打成捆,肩挑背扛车推地运到早就杠好的场园地,不一会的工夫,一座座小山似的麦垛就屹立了起来,而这时候,太阳刚刚露出山头,一代代勤劳朴实的我的父辈们,就这样和老天抢着时间。
年幼的我的眼里,总是对父辈们下地割麦子有着深深的崇拜,每当看着他们穿着厚厚的衣服,扣子扣的一丝不苟,把早就在水里泡了几天的草绳扎在腰间,心里就有一种快想长大的迫切感,不是想替他们分担,而是觉得那样的感觉太帅了,宛如一个将要上战场的战士在检查自己装备的赶脚!直到多年后,我也在将近四十度的高温下,穿着厚厚的衣服在麦地里挥汗如雨时,我才终于明白啥叫“针尖对麦芒”,不是不怕热,是那麦芒实在扎得难受啊!
麦收季节没有轻快活,放下叉把就是扫帚!
当地里所有的麦子都收完了,就开始“晒场”,把所有的麦子都摊开来在太阳底下暴晒,晒得越干越好。这中间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家里的女人还得“摐麦秸”,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以前的草房子,隔个一二年都得苫盖,用的就是麦秸,而“摐麦秸”,就是把麦穗割掉,把麦杆子的叶子梳理干净留下,具体怎么弄,我还真说不清我只见过我的奶奶,妈妈弄过,反正是挺累人的活路。现在的人都住了瓦房,再也不需要麦秸了,收割了直接进机器脱粒,摐麦秸的活,恐怕是没人会做了。
等所有的麦子都晒干晒透了,夏收的最重要的时刻就来了---脱粒。最早的时候,是用砺砫压的,套上个大石磙子,吱吱宁宁地拉着压,到后来就用脱粒机了,快而且干净,但是得挨号,就是排队,而且还得无偿地和跟自己号排得近的前后邻居帮忙,当然这也是换工,到时候人家也来和咱们干的!记忆中,为了打次麦子,老爹得和人家帮几天的忙才能排到,着实不易啊。
几天的工夫,喧嚣的场园地渐渐平静下来,一个个金馒头似的麦穰垛次第有序地屹立了起来。
终于等到黄澄澄的麦粒子装进了麻布袋,伸出长满老茧的手抓一把麦粒子揇进嘴里嚼一口,坐在装满麦粒的布袋上点一棵纸烟,有的就干脆就地躺在麦穰垛上瞬间呼噜连天……庄稼人,只有这一刻,脸上的皱纹最舒展,心里的念头最惬意!
原谅我把一场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战役记流水账似的呈现了出来。其实就是这些,也只是我记忆中的许许多多片段拼凑起来的。
那时候的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所能做的就是满场园里疯跑,全村人都在一个时节集中在一个地方劳作,对于那时的我们无异于一场盛宴,穿梭于各个麦垛子之间,撵鸡逮狗,到固定的点等着那个带着大木头箱子的老头来,买上一支一毛钱的雪糕,是主要的“工作”。那时候的父母养孩子也没有现在的娇惯,忙起来啥都忘了,所以,天黑了疯够了找个麦穰垛睡一宿是常有的事。
我最念念不忘的,是和爷爷“看场”。
麦粒子收了得晒干才能入瓮,那时候,水泥地的院子是木有的,最理想的晒麦粒的场地是马路上,但是既危险还往往又“抢”不到地方。所以啊,大部分的人,还是在自家的场园里晒,这就是文章开头我说的为啥得把场园地杠得坚硬而平整了---越硬受热越好,麦粒子干得才快。
在场园里晒场,晚上是得看着的,用爷爷的话说“要不叫人家背了咱那粮食去了”,后来想想,看的哪门子场啊,家家场园里都有人,到了天黑,星星点点,你抽我一支“大前门”,我给你一颗“蓝金鹿”,庄稼人分明是借这难得的闲暇在串场子聊天呢!
而不管咋说,看场,我是必须跟着的,场园地上铺上新鲜的有着麦香的麦穰,上边再铺几个麻袋,吹着夏日晚上的凉风,听着蛐蛐儿叫,再缠着老头给讲个故事,现在想想都觉得回味悠长!
一晃多少年,现在老家的地都送人了,就是有时间也不想种更不会种了。但是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习惯是丢不了的,庄稼总归有人种有人收的,毕竟,饭得天天吃。
套用一句古诗做个结尾吧---手里白面馍,粒粒皆辛苦!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