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传统村落记忆】上小峰村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公众号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传统村落记忆】上小峰村

原创 成龙之龙2018/01/03 16:33:3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方志博山 作者:西冶街网 172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上小峰村,东距池上镇政府驻地10千米,位于鲁山主峰北麓。若从主峰北侧下山,海拔最高的山村当属上小峰,故有“鲁山脚下第一村”的称呼。全村现有206户,487人,常住人口已经不足400人,以牛、宋、王、赵为大姓。据考,牛、宋姓为早期坐落户。

如今的上小峰、中小峰、下小峰三个村,在早年统称为“小峰村”,而且,最初村名叫“高峰庄”,因位于鲁山主峰西北侧山峦陡峭而得名。清康熙四十年(1701)《观音庙碑》记载:“大清国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鹿疃社高峰庄,古有观音堂一所,不记年载……”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二郎庙碑记》又载名“高峰三庄”。清乾隆十八年(1753)属博山县正东路鹿疃社,载村名“小峰”,直到《续修博山县志》才载“上、中、下三小峰”。因该村位于下小峰、中小峰之上,故名“上小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上小峰全景

据以上碑刻推断,上小峰村立村年代至迟在清初。村中《宋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70)自枣强冀州,奉国命迁至淄川董家庄,清乾隆六年(1740),宋姓十一世长景、长升兄弟迁于上小峰居住”。据此考证,宋氏迁来定居已有300多年。在清初,上小峰村属益都县颜神镇孝妇乡;博山立县时,属正东路池上社;1917年,则属博山县第五区小峰乡。1958年成立池上人民公社,称为上小峰大队。1984年实行队改村,成立上小峰村民委员会,今属池上镇辖村。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志公庙

走进上小峰,一条“S”形的小溪由南向北穿村而过。南为老村落,以文昌阁为门,民居的院内院外巨石颇多。北为新村,地势相对开阔,除民居外,还有新开发的多家农家乐。

上小峰村的名胜古迹,有因民间传说牛志公的诞生地在上小峰村而修的志公庙,专为供奉牛志公修建。民间相传,三月三日是牛志公的生日,上小峰是他的出生地。志公有救灾济困、医治疾病、行善于民的功德善行。人们为祭拜牛志公,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在村最北首(现在已处新村之中)的路边由众善人捐资捐物,建起了一座坐北朝南、青砖青瓦、木柱木檩结构十平方米左右的志公庙,南面修筑了迎北墙。墙中修有一个委托爷神位,配合志公为人们医治疾病。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大潮中,志公庙被“红卫兵”拆除了。如今,新修建的牛志公庙位于村口路东,占地40平方米,砖石结构,青瓦覆面,通体一间。庙内正中塑有牛誌公像,左右排列布云童、雨师傅二位神像。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和九月九,以及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有首事善人开门烧香供奉。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文昌阁(建于 1924 年)

文昌阁位于上小峰老村北首,于1924年建成,东西拱,坐北朝南,是进出古村的出入口。阁子高3.6米,两层脊,下脊3.1米,墙体塔尖,圈门下口宽2.4米,卵石砌成,青瓦覆顶。拱上有一神龛,塑有文昌老爷神像,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但文昌阁建筑主体保存完好。

上小峰村周围山高谷深,自然形成的石窟较多。在村南一公里的“黑拉石”有一较大石屋,坐北朝南,避风向阳,内有十多平方米地面,不漏雨。1944年,八路军曾在此设临时战地医院,村民称其为“八路军医院”。十几年前,因开采花岗岩矿,旧址被掩埋。在老村南的道东有一数百吨重的巨石,下有一石窟,外高里低,石窟上拱,地面平整,面积约有三四平方米,八路军伤员曾多次在此养伤,村民称其为“八路军伤员养伤处”。1937年,日军一个月内就到上小峰烧村两次,全村的房子几近被烧光。

上小峰村东有一棵古老的板栗树,此树分生出两股杈,东西方向展开,两人合抱粗,高约15米。因两股杈同生一根,树型特异,像两人连在一起,枝繁叶茂,人称“姊妹树”,是上小峰村域内的“栗树王”,树龄已在400年以上,由此也可佐证上小峰立村的年代久远。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八路军伤员藏身处

村南2公里处,在通往沂源的山路上,有一险峻的路段,处在狭谷中,两边陡壁悬崖,谷底乱石挡道。虽日久踏出一条道来,但上下八道弯,村民俗称“石八盘”。先前,过往行人挑东西东碰西磕,七上八下,实在难走。村民牛文明,一名普通石匠,热心修路搭桥,决心重修石八盘。1929年,他带上石匠工具,遇石凿石,遇沟填沟,把拦路石一块块凿开,并用石头铺设路面,一级级逐块摆列到山顶,一条1米宽、近1000米长的山道修建而成,并在悬崖石壁上刻下“牛文明,万福来朝,重修石八盘,民国十八年”的字句。

在上小峰的老村,家家院子里或四周都有花岗岩巨石,房屋根基也都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可谓是“石头石屋之村”。村子周围,更是山峦起伏,奇石林立,堪称被奇石环绕的村庄。村东的石人顶有“石汉子”;村东南有“石老婆”,两石遥遥相望,像一对夫妻;村西有“石孩子”;村东南的将军岭上有“石猴子”;村南有“马鞍石”“棺材石”,酷似一具棺材,谐音“官财石”,寓意升官发财;村西北黑虎顶的岭背上有“风水石”,俗称“纱帽石”。

村东的花崖河西侧石 龙 屋 处 有 一 处 占 地五 百 多 平 方 米 的 乱 石堆,村人称它们为“石鼓 ” “ 石 锣 ” “ 石 当当”,如果三人同时按鼓谱节奏晃动,就会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人称“鼓乐石”,此神秘之处有待于探讨。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老村小桥流水人家

走进上小峰村,可谓是处处“小桥流水人家”。无论是早上、傍晚,还是宁静的深夜,会有一种误入桃花源的仙境感。真乃是:世外桃源话小峰,处处奇石入仙境。不识鲁山真面目,只缘身在“高峰”中。

撰文:宋元仓 牛长安 杨霞光 

摄影:杨霞光 

审稿:丁慎华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