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博山习俗(二)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公众号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博山习俗(二)

原创 成龙之龙2017/12/25 15:29:0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翟焕远 作者:博山的故事 276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美好的地方一定是养脚的地方,更是养胃的地方,诗意的城市应该是引人漫步和留连的城市。

小时候,从来不觉得博山这么小,反而觉得世界就是这么大,世界就应该是这样的。现在博山多了高楼大夏、车水马龙,反而觉得博山还不如原来的小城精致。博山人在烹饪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定婚、结婚上更是有自己的特色礼节。小城人脑子沸腾着,像一大锅滚烫的开水。最有风俗的是提亲。提亲也叫说媒,由男方拜托媒人说媳妇。也有女方拜托媒人说婆家的,叫倒提媒。媒人受托之后,往返男女两家串通撮合。双方为慎重起见,除互相打听情况外,还请算命先生卜卦是否宜量。有的还通过串门子、走亲戚、赶庙会等方式相亲,直到男女双方都满意为止。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就亲又叫定亲,也叫传柬。“柬”即定婚书,分作男女两执,中间骑缝相联,具有证明婚姻的法律作用,因此双方都很重视。时间多选择双月双日,用农历二月初二、六月初六的颇多。就亲这天,男方一大早,请两名男媒人,带上“柬”和男方送给女方的衣料、首饰、化妆品之类聘礼,也叫彩礼,有的还有聘金,用一对大红包袱分别包裹送往女方家。女家用烟、茶、糖果招待媒人,留下男致女的一执柬子和全部聘礼、聘金;然后带回女方致男方的柬子。男方像是带着几分欣喜和渴望的观众,设宴招待媒人,以示酬谢。

结婚时间的确定,经典的像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或者马龙·白兰度的《欲望号街车》。男方要托媒人到女家“要媳妇”。女方将嫁女的生辰八字用大红纸写好叫“年命贴”,交媒人带回男方。什么日子结婚,什么时间过门,新娘下车时要朝什么方向,在房间新床上要坐什么位置等等都有严格的讲究。男方请人据“年命贴”选定吉日良辰,同时查出结婚时的若干相宜、忌讳等事,用大红纸一式两份写好,叫作“看日子”或“查日子”。男方将查好的日子托媒人送往女方,叫“送日子”,同时送钱一宗,叫作“盒子钱”。女家用其一部分置办嫁妆,加一部分压柜子压腰,叫作“子孙钱”。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方风俗。古人视娶亲为大礼,是人生中最隆重的事件。所以就亲之后男女双方便开始了结婚的准备。女方准备嫁妆,包括圆方、被褥、衣服之类。男方要整修新房,制备家俱,缝制被褥、衣服,备办酒席和娶亲时其他应备之物。所缝制的被子于四角放棉籽少许,取“辈辈有子”之义。 风俗越多,从某些意义上讲,说明这个地方历史越久远,越有文化色彩,所以也就有了更精致的追求,事情也就多了起来。小城的习俗如交际花一样放纵自己,绝对不像华尔街暴跌的股票。10年前彩礼是一万零一,取万里挑一之意。过了几年成了二万八千八,意两家都要发。后来变成了三万一千八,意为三家一起发;现在成了五万零一,意为掌上一明珠。原本质朴的爱,慢慢演绎成锦衣夜行的奢华,像土豪比富式的炫耀攀比,绝对不像一个暮年的女子,散发着些许的微微的光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博山的种种美好像手心里捧着个暖暖的小太阳,更像花儿一般绽开,静静的、绚丽的、心情地绽放。娶亲有“大娶”和“小娶”之分。大娶白天进行,男家发官轿、花轿各1乘,并有乐队、仪仗等,新郎坐轿到女家迎亲。小娶夜间进行,男家只发花轿1乘和灯笼火把到女家迎亲。豪门大户多行大娶,平民小户多行小娶。不论大娶、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临出嫁的前几天,嫁女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不出门,似“禁闭”一般。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皮袄、红毡。否则,女家不发人。嫁女上轿以红巾盖头,脚不能踏地,由父辈或兄长抱入轿内。路遇坟墓、庙宇、奇石、怪树等都要以红毡遮蔽。新郎家还要故意将大门关闭,让新娘在轿内等候时辰,叫作“顿性子”,就像在尘世中的每一个时刻会遇见风雨和尘埃一样。大门顶上放1对红砖、两双筷子和香艾之类,意在避除凶邪。时辰到,红毡铺地,新郎持香迎亲。大门槛上跨放用红纸裱糊的马鞍子1个,新郎头前引导,新娘由两媳妇架扶大步跨过马鞍子,叫作“过门”。院中摆设香案,夫妻焚香叩拜,叫作“拜天地”。然后,夫妻入洞房,坐时辰,吃挂面,登糕上炕,婚礼告成。晚上的“合婚酒”无论如何是要喝的,摆糖果盏筷,新郎新娘并肩而坐。劝酒者、闹洞房者挤满房间,不分男女老少,以热闹为欢快。

博山的婚俗像刚剥壳的煮鸡蛋一样新鲜。次日早,女家来两位男客,多为嫁女之堂兄弟或伯叔,为嫁女送梳头油之类化妆品,谓之“油客”。男方要好好招待,还要请有知识、有声望的人陪客。新娘“过门”之后要坐庐帐两日,第三日才得下炕。这天,新夫妻由兄弟妯娌姐妹陪同上坟祭祖。过门后,新媳妇还要给婆婆做条新裤子,谚曰“待要富,三日给婆婆做条裤”。新娘第一次回娘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回门,就是第三天一早,女家接新郎新娘一起回,当天必返;另一种是住日子,住六日也行、住十日也可。住六日,就是结婚后新娘住婆家6天,第七天一早娘家人接回住6天,然后再送回。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博山礼节像动脉,像巨大的中转站。不像电影《天堂电影院》里的那句台词: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是全世界。其“道道”令外地人应接不暇,特别是找了小城媳妇的男人,像个失眠的老人一样在无奈地踱步,困惑像是水垢,感觉找了小城媳妇,犹如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变成了卢梭笔下《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情景:“我便如此孤身一人立于天地之间了,再无兄弟至亲,也无和睦近邻,既无知心好友,也无往来酬和,孑然孤独。”前年,我围绕这些繁文缛节写了个中篇小说《礼节》,发表在我主编的《华夏孝文化》杂志上。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生活在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种生活,规划一座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

博山饮食在鲁中地区独一无二,不像从前的人或事一样踪迹难寻。其中的杂质,早已被历史滤掉了,剩下的,都是神话般的传说。

博山最出名的是水饺。水饺又分肉水饺、素水饺、海鲜水饺三大类。肉馅又有猪、牛、羊、鸡等肉之分,海鲜有蟹黄、虾仁、鱼肉等之别。小城人喜欢吃的素水饺馅是由豆腐、粉条、海米或虾皮、青菜少许。三鲜水饺馅猪肉要肥瘦比例合适,或因口味而定,配以时令蔬菜,常用的蔬菜有白萝卜、茄子、芸豆、豆角、芹菜等。博山水饺的制作与众不同。和好面用大擀面杖将面团擀成方圆一米左右的均匀薄面皮,以防粘连要在擀好的面皮上均匀撒上面粉,将大面皮提起折叠成十至十五厘米宽的带状,层层摞起,呈带状,用刀依次切下,便成相邻颠倒的梯形样,截成每个面皮为上底约六厘米,下底约十厘米,高十厘米的等腰梯形,这就是小城水饺皮。包出来的水饺,不明就里的外地人,惊呼小城的馄饨这么大呀!

博山水饺最出名的是石蛤蟆水饺,就像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一样。好好的水饺为什么叫石蛤蟆水饺呢?这里面有个传说,博山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唐代以来就商贾云集。鱼不关心物价,牛和熊也懒得搭理股市的涨跌。据说当年小城西围箔市街石玉璞,在孝妇河滩开了一个饭铺生意特别地好,尤其是逢三八大集,南至莱芜、沂源、沂水、蒙阴,北至淄川、桓台、博兴、邹平、章丘、济南,凡来小城赶集做生意的都以吃上一盘石玉璞的水饺为荣。诚不做官,慈不经商。于是引来同行的嫉妒。因石玉璞长得体胖肚大,有人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石蛤蟆,意思是蛤蟆跳到热鏊子上蹦达不了几天。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从此路人皆知,吃水饺不叫吃水饺,叫吃石蛤蟆。石蛤蟆就像天津狗不理包子一样叫响半个中国。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博山豆腐箱是小城最具特色的一道菜肴。传说乾隆六下江南时,专程到博山看望孙廷铨。孙廷铨是乾隆皇帝的老师,曾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告老还乡后,小城人都尊称他为孙阁老。他让厨师将豆腐切成六分方丁,寸二长方块,用花生油炸至金黄色捞出,再在豆腐块的一面切开一块皮,但不能切断,起箱盖作用,挖出内里豆腐,再填上调好的馅料,盖好“箱盖”。馅料有多种多样,有三鲜馅,像海米、虾仁、猪肉,也有蟹黄馅、鸡肉馅等。将做好的豆腐香上笼蒸5分钟取出,另勺放香油,开后加葱、姜、蒜末一煸,烹醋,投木耳、青菜、水笋和酱油、汁汤,汤开后调淀粉,汤浓后浇在豆腐箱上即成。豆腐箱的做法同山西的风箱豆腐有相似之处,但从色泽及品味上远远胜之。乾隆皇帝在京城吃不到民间的风味,吃完豆腐箱后,龙颜大悦,伸出手挥了几下,说了些啥,因无文字记载,只能凭空想象。

酥鱼锅是最具小城民间特色的名吃。过年时,几乎家家都做酥锅,因此又叫“年下菜”。客人来了,盛上一盘酥锅当下酒菜,又快捷又方便。邻里、亲朋之间,有相互赠送品尝的习惯,“尝尝我做的酥锅。”弦外之音大有小城的酥锅“舍我其谁”的意味。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博山酥锅始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据说大诗人苏轼在杭州的任期届满,调任山东诸城太守,携夫人、子女和苏小妹共同踏上赴任之路。春节前他们到了博山便逗留数日,顺便为州府采购些日用瓷器。博山盛产陶器、琉璃,是江北工业重镇,是官商汇聚之地。他们在窑货市场选购瓷器时,发现每个小窑炉旁边,都摆放着好几个用泥巴做成的小“锅坑炉子”。炉子上坐着小砂锅,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看上去像是一场妙不可言的宗教法事。爱好烹饪的苏小妹,想看看是什么东西这么香。当她看到砂锅里有白菜、菠菜、油菜、豆腐、海带时,便忍不住品尝了一口。苏小妹从没吃过大锅菜,心里有种云开雾散的感觉。便到集市上,也买了青菜、海带、鱼和猪肉,她要做一锅有猪肉的“大锅菜”。先把白菜厚厚的铺在底层,猪肉放在第二层,往后以次是海带、小青鱼、猪蹄、鱼、鸡蛋、海带、白菜、冻豆腐等,加上酱油、盐、醋、糖、黄酒、葱、姜调料后,最后仍用白菜帮子覆盖其上。她先用急火煮得菜落实了,再用慢火炖。为防止香气外漏,又在锅盖上横放洗衣用的搓板,搓板上还压上一块石头。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夜深人静,苏小妹就像孤独的夜莺,等待一场午夜的欢爱,她看着枯燥跳动的火苗,便开始打盹发愣,随后进入了梦乡。半夜时分,“咔”地一声,将苏小妹惊醒。她揉揉眼,心像被人揪住了一样,“大砂锅”裂开了,火早也就被浇灭了。心里不由咯噔一下,知道这下全完了!但掀开砂锅一看,菜竟完好无损,香喷喷的味道一下弥漫了整个房间。她尝了一口,感觉味道出奇的好。于是高兴地忘乎所以,忙把睡梦中的哥哥、嫂子喊起来。苏轼和夫人尝着美味佳肴睡意全消,忙不迭问这么好吃的菜是如何做出来的?小城百姓为纪念苏小妹,便把此菜叫“苏锅”。因苏锅中所有食物全部酥烂,后来又改称为“酥锅”。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诗道: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管明天是否像期望的那样,博山人对精致的追求,成就了博山波澜不兴,汹涌澎湃的特有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折射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小城丰富的饮食一直是我心中的那道最美风景,就像邓丽君的那首著名的歌《小城故事》: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感谢作者翟焕远先生!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