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该文原载于1985年第6期《考古》杂志,文章详细记录了发掘清理博山琉璃作坊遗址的过程,对琉璃窑炉以及出土的琉璃物件进行了专业的解读。该遗址的年代属元末明初时期,是中国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被发现的古琉璃窑炉遗址。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淄博元末明初玻璃作坊遗址①
淄博市博物馆
一、地理位置
淄博元末明初玻璃作坊遗址是我馆毕思良同志在博山第一百货商店大楼基建工地发现的,我们随即派人进行了清理。自1982年11月28日至12月15日陆续清理完毕,实际工作十天。
该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大街北首路西,西距现在孝妇河约70米(图一)。因地处市中心,不能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钻探和发掘,所清理的只是博山第一百货商店大楼。地槽范围以内约403平方米的遗迹。
地槽呈南北向,三条纵向的长沟,长42米。东沟宽2.7、中沟宽4、西沟宽2.1米。三条纵沟的两端以东西向的横沟相连。北端的横沟宽3.5、南端的横沟宽5.1米,长度都是14.2米。南端横沟的中间有两个未经发掘的土墩(图二)。清理工作是依工程进展情况自北而南逐步完成的。中沟从L12向南的一段清理较细。文化层以东沟北端的东壁较典型。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图一玻璃作坊遗址位置示意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图二 地槽内玻璃炉底及墙基分布图
L1—L21。玻璃炉底 1.瓷缸 2、3.墙基)
二、地层堆积
整个遗址文化层厚度在2.8米左右,自上而下分三层,现以东沟北端东壁地层剖面(图三)为例介绍地层堆积情况。
第一层:近现代扰乱层。灰褐土,质地疏松,厚30—50厘米。出土青花瓷片和近现代建筑残渣、砖瓦。在中沟南端,这一层的地炉遗迹打破第二层和第三层。
第二层:玻璃作坊遗址文化层。黄褐土,质地致密,杂有红烧土块。可分两小层。2A层土色较深,厚40—50厘米,2B层厚30—70厘米。因清理工作是结合基建工程突击分段完成的,第二层的遗迹、遗物统一处理。遗迹有玻璃炉炉底、石砌墙基;遗物有瓷器、玻璃器、玻璃料、料条、玻璃原料②以及硝罐③、坩埚等玻璃炉炉具。在2A层上部发现“洪武通宝”铜钱一枚。
第三层:金、元文化层。浅褐色土,质地较硬,羼杂红烧土块和灰土堆积,厚60一65厘米。出土遗物有瓷器、瓷窑窑具和“开元通宝”、“政和通宝”、“至和元宝”、“元口口宝。铜钱各一枚。
第三层以下是生土。
在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都有一淤积层,黑灰色,质地细腻,厚10—15厘米。淤积层次分明,不包含遗物。
遗迹 主要是玻璃炉炉底,其次是石砌墙基。
玻璃炉遗迹分布密集,排列较整齐。有大炉(L9)一座,位于遗址南部。小炉二十一座,大体呈南北向直线排列。炉间距离远的(L19和L20)10.8米,近的(L18和L19)仅有1米。距地表深度,最浅的(L1)为l米,最深的(L12)为1.65米。大炉炉底呈方形。小炉L1O、L11、L12经过全面清理,炉底平面有亚葫芦形(L12)和“凸”字形(Ll0)两种。其余小炉大部压在地槽壁下,从断面上测得炉底残迹的数据如下:L1长80、深41厘米(图四,上)。L2长80、深47厘米。L3长85、深50厘米。L4长100、深40厘米。L5长46、深22厘米。L6长60、深30厘米。L7长80、深40厘米。L8长70、深40厘米。L13长82、深53厘米。L14长97、深55厘米。L15长90、深25厘米。L16长76、深60厘米。L17长90、深44厘米。L18长45、深25厘米。L19长46、深20厘米。L20长90、深60厘米。L21长66、深57厘米。
从小炉遗迹中出土的遗物分析,每座小炉主要生产一种产品。例如Ll出土绿色玻璃串珠较多,L2出土乳白色空心玻璃簪较多,L5出土浅蓝色和乳白色玻璃串珠较多,L11出土淡黄色、乳白色、蓝色玻璃翠珠较多。 现以大炉L9和小炉LIO、L12为例分别介绍;并且以博山现在保存和使用的手工玻璃炉作为推测和研究遗址中发现的玻璃炉遗迹的参考。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图三 东沟北端东壁地层剖面图
L9大炉。在东沟和中沟之间未经发掘的土层南端的断面上发现炉底遗迹(图五)平底。直壁,厚8、残高40厘米,皆为红烧土块。东西长2米。炉底面上距地表1.1米。炉底以下是灰土和红烧土堆积,炉底下的砖砌墙已被拆除,仅有遗迹可辨。这种炉炉体较大,是把矿石熔化成玻璃汁以生产玻璃料条的大炉。 现在博山美术琉璃(玻璃)厂和池上乡乡镇小玻璃厂还沿袭使用手工操作的老式大炉生产各种玻璃料条。据老工人介绍,这种炉祖辈相沿使用,结构很少变化。过去的大炉使用枣木等硬质木棒作炉条(因炉腔较高,炉底进风,燃料在炉腔得以充分燃烧,产生一 千度以上的高温,下部炉渣的温度并不高,故可用硬木质的炉条)。现在用铁轨作炉条,代替了枣木。这些旧式手工操作的大炉,在使用时是先把装有矿石的硝罐置于炉腔内的夹壁上并盖严。在高温下硝罐内的矿石熔为玻璃汁。达到一定火候时,玻璃工匠打开炉体一侧的出料口,用长钩打开硝罐盖,除去浮在玻璃汁表面的杂质。用药杵(又称料头或料勺,一种一端粘有圆球状耐火料的长铁柄炉具)从硝罐内蘸出玻璃汁,快速地把它拖淌于 平放在地上的长条铁板上,迅即凝为料条。趁其尚软时,铁板一端有一工匠把它用铁箝截成一米长左右,以供小炉使用。这种炉的细部结构如图六,长1.9、宽2.14、高12.62米。它的炉底大小及结构与L9基本相同,可以作研究和复原L9时参考。
L1O.小炉,仅有炉底。位于中沟中部一段东西向石砌墙基的南侧。东西向,长83、宽67厘米。直壁,深约30厘米。底面为灰土,四壁是用夹粗砂的耐火砖砌筑的(图四,下)。炉壁砖不规则,厚约11厘米。炉内填灰土。炉周围是红烧土块。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图四 玻璃小炉炉底残迹上.L1的炉底断面下.L10炉底平面)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图五 地槽内南端土层断面上的大炉 L9炉底剖面)
L12小炉,仅有炉底。位于中沟的北部,南距L11约1.4米,南北向。平面呈亚葫芦形,前小后大。长80、深20厘米。后部直径为30厘米,壁厚8厘米,为红烧土块。前部直径约30厘米,底和四壁为很薄一层红烧土。前部和后部以一条宽9厘米的通道相连,通道以耐火砖砌成。炉底前浅后深呈簸箕形(图七)。这种炉是制作玻璃器成品的小炉。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图六现在博山生产玻璃料条的大炉结构(俯、侧视及割面) 图七玻璃小炉(L12)平、剖面图
现在博山仍有一种手工制作珠、环等玻璃器的小玻璃炉。炉体横截面呈亚葫芦形,宽处69、窄处30厘米。炉体高72、长120厘米。炉腔为密封式。炉顶为平面,中间有一条纵向的出火口,长38、中间宽13、两端宽4厘米。炉内烧焦炭。出火口中间放一块弧形耐火瓦,一方面把炽烈的火苗逼向出火口两端冒出,一方面调节出火口的温度(图八)。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图八 现在博山玻璃小炉的正(左)、侧(右)面
炉的两端可各坐一人同时操作。操作时。工匠一手持药捻子(一种粘满耐火料泥浆的铁条),横放于出火口的一端;一手持料条,顺着出火口的方向,在出火口处搭于药捻子上。出火口的烈焰把料条着火的一端熔成粘稠流动的玻璃汁,随着药捻子有节奏地捻转和抽动,玻璃串珠、玻璃环便制作出来了。这种现存的小炉炉底大小与结构和L12类似,可以帮助我们研究L12类型的小炉上部构造及其用法 L11小炉,仅存底部。位于中间北部,距L12约1.4米。东西向。大小、结构与L12相同,唯炉底东西长90、南北50厘米。铺地砖质地为夹粗砂耐火料,长38、宽27、厚7厘米。
墙基在地槽中间北部和中部发现两处石砌墙基,上距地表:1.3米,残高30、厚40厘米。为稍加修整的石块叠砌。中部的墙基略呈东北西南方向,直墙,两端压在土层下未清理。北部的墙基南、北、西三面围成[形,东西长,方向为正东西,东端压在土层下未清理。估计这两处墙基都是原来工棚的墙基。
三、 遗 物
第二层有硝罐、硝罐盖、坩埚、模范、炉壁砖等玻璃炉炉具及玻璃原料、玻璃料、料条、玻璃器、铜钱等。
1.玻璃炉炉具
硝罐9件。L21:l圆唇,敛口,鼓腹,小平底,厚重粗糙。耐火料,夹粗砂。深褐色,器表凹凸不平。高33、口径18、腹径28、底径17厘米(图九,2)。内壁粘有粉末状玻璃原料 。其余八件已残。.L12:1内底有烧结的块状玻璃料。
硝罐盖 2件。L5:2铁饼状,一面较平。耐火料,质地粗糙,红褐色,夹大粒粗砂。直径25、中心厚5、边缘厚2厘米。中间有直径5厘米的圆孔,孔内有耐火料的圆塞。圆塞顶端有深2厘米的凹窝(图九,1)。
坩埚 2件,均已残。L11:3,直筒状,圆底,残高16、壁厚1.5厘米。耐火料,夹粗砂,灰褐色(图九,4)。
模范 1件(L3:2)。长方体,耐火料,质地细腻,浅红色。长7.2、厚1.6、宽3厘米。正面中间有一横贯的纺锤形凹槽,两端有三个圆锥形凹窝。
炉壁砖 1块(BDB2:11),已残。耐火料,质地较粗,红褐色。粘有蓝色玻璃料。长20、宽15、厚2厘米。
2.玻璃原料是制造玻璃的矿石,L2、L3以及L21的硝罐(L21:1)内皆有发现。有灰白色、白色和白中泛黄几种颜色,颗粒状。化学成分见表一。
3.玻璃料矿石熔化后未制成料条而凝结成块状,大小不一。L2、L3、L4、L5、L11、L12以及地层中均有发现。有半透明和不透明两种。有绿色、浅绿色、蓝色、浅蓝色、乳白色、白色、黄色、豇豆红色、黑色,晶莹艳丽(图版叁,下4)。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图九 第二层遗物
1.硝罐盖及盖塞(L5) 2.硝罐(L21) 3.小瓷瓶(BDB②:1)
4.坩埚(L11) 5.瓷盘(L2)(1,2.约1/lO,3约2/5,4约1/3,5约I/5)
4.丝头均为使用料条制造玻璃器后剩余的部分,当地俗称“丝头”。Ll、L6、L11中发现。条状,横截面呈扁圆。长1—3厘米不等。分半透明和不透明两种。有绿色、蓝色、淡黄色、乳白色、黑色。
5.玻璃器
簪 均已残,出土较多,选标本26件,可分三式:
I式 7件。乳白色,半透明。Ll:7,空心,长棒形。簪头较粗,四棱,四面内凹。估计长度18厘米(图版叁,中l、2)。
II式 18件。有蓝色、白色、绿色,半透明。L2:10,深蓝色,不透明。双股粘连而成,实心。头部较宽,弯头成勾形。估计长度15厘米。质细如凝脂,莹润鲜艳(图版叁,上3、4)。 L4:2,蓝色,色调纯正。双股粘连,实心,头部较宽,弯头成钩形,颈部两侧各有三道斜横槽。估计长度20厘米(图版叁,上6、7)。 L6:4,绿色半透明,实心,呈钩形。簪内有两条纵向平行的黑线。估计长度15厘米。
Ⅲ式 l件(BDB②:29)。出土时已残断,后经粘接复原。蓝色,半透明。器形为丁字形,头部呈斗笠状。长6.5厘米(图版叁,上5)。
串珠 14件。直径0.5—1.7厘米,中间有贯通的直孔。有不透明和半透明两种。分蓝色、绿色、黑色、黄色、白色、乳白色。Ll:3,淡绿色,直径1.5厘米,不甚规则,表面略呈瓜棱形。L1:4,已残,漆黑不透明,直径1.7厘米(图版叁,下2)。Ll:6,绿色,直径1.1厘米(图版叁,中5)。L1l:4,已残,淡黄色,半透明,不甚规则,直径约1.5厘米(图版叁,中4)。BDB②:30,已残,淡黄色半透明,器形较规则,直径1.5厘米(图版叁,中3)。 BDB②:26,蓝色,直径0.7厘米(图版叁,上2)。
环 2件,大小相同。外径1.3、内径0.7厘米。L12:2,乳白色(图版叁,中6);L12:3,黑色(图版叁,下1)。簪花1件(BDB②:23),已残。扁圆形,宽2.2厘米。一面平整,一面突起有花瓣纹饰(图版叁,上1)。
柱形绞丝饰 l件Ll:5,琥珀色,已残。残长1.5厘米(图版叁,下3)。
6.瓷器
盘 1件(L2:1)。尖唇,直口,折沿,浅斜腹,圈足。浅红胎,质地较粗,足粘细砂。釉面光洁均匀,器表施酱色釉,内里施白釉,足心无釉。口径14.2、足径5.8、高4.5厘米(图九,5)。
盆 7件,均已残,皆白釉黑花。L6:2,方唇,卷沿,口沿内侧有一周凹槽。器表无釉,器里为白釉黑花。L11:2,缸胎,器表无釉,器里为白釉黑花,墨书“天下”二字。
缸 1件(L6:1),已残。圆唇,卷沿,器表施黑釉,器里无釉。’器盖 1件(L11:1)。黑釉。平顶无纽,宽沿。红褐胎,质地细腻,直径8.6厘米。
瓶 l件(BDB②:1)。玩具。圆唇,束颈,折肩,直腹,小平底。黑釉,外施半釉,灰白胎。高4厘米(图九,3)。 ’ ,
球 1件:(BDB②:2)。玩具,素胎无釉,红褐色,直径2.5厘米。
罐 1件(BDB②:4),已残。黑釉,凸白弦纹(当地称为粉杠瓷)。
7.铜钱 l枚。钱文为“洪武通宝”(图一〇,4)。
第三层主要是瓷器,有碗、盘、盆、瓶、罐、缸等。此外还有匣钵、托盘等瓷窑窑具及铜钱四枚。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图一〇 铜钱拓本(3/5)
1.开元通宝 2.政和通宝 3.至和元宝 4.洪
武通宝(1—3.三层出土4.二层出土)
1.瓷器
碗26件,可分三式。
I式 3件。BDB③:9,圆唇,口稍敛,斜腹,圈足,内壁口沿下有一周凹槽。灰白胎,胎质较粗。白釉,外施半釉,釉下有护胎釉,釉层均匀。口径15.7、足径5.8、高7.2厘米。
Ⅱ式 5件。BDB③:8,尖唇,斜壁,深腹,圈足。灰白胎。器内施白釉,器表施黑釉,足心无釉,芒口。口径10.7、足径4.4、高5.1厘米。
Ⅲ式18件。BDB③:2,圆唇,侈口,浅腹,矮圈足,内底刮圈。褐胎。白釉,外施半釉,釉下有护胎釉。釉面光洁。口沿内壁有一周凹弦纹,弦纹下有三组篦划草叶纹。口径2l.2、足径6.1、高6.4厘米。
盘 2件。BDB③:1,圆唇,侈口,斜壁,圈足。灰白胎。白釉,外施半釉,有护胎釉,釉面光亮。口径17.5、足径5.7、高3.7厘米。BDB③:7,尖唇,敛口,斜壁,圈足。内壁上下修饰一周黑线,黑线间以墨点面四朵菊纹。内底刮圈。口径14.2、足径5.4、高3.7厘米。
盆 2件。BDB3:3,已残,仅有底部。平底。缸胎。器表无釉,内施白釉。有护胎釉。内壁及底部釉下墨绘竹叶纹,底部一丛完整,生动、简练、富有生活气息。足径19、残高5.3厘米。BDB③:4,厚圆唇,敞口直壁,平底。内施白釉,器表无釉。口径34.8、底径19.2、高12厘米。
瓶 2件。一大一小,造型相同。小口外撇,短颈,鼓腹,圈足。颈肩之间有小系。系为宽带状,其上有三条纵向弦纹。白釉,釉下有护胎釉。BDB③:6,外施半釉,腹下部露胎。口径5.5、腹径21.7、足径11.5、高32.5厘米。BDB③:5,外施白釉至腹部:腹下部施黑釉。口径4.5、腹径15.6、足径9.5、高26厘米。
罐 5件,均已残。BDB③:47,圆唇,直口,鼓腹,宽带状复系。红褐胎。酱色釉,釉面无光。
缸 7件,造型相同。圆唇,敛口,广肩,小平底,底心内凹。红褐胎。唇部无釉,器里皆施黑釉。外施半釉,有黑釉和白釉两种。BDl3③:90,外施白釉,口径38、高62厘米。BDB③:91外施黑釉,已残。口径50厘米。
2.瓷窑窑具
匣钵 3件。BDB3:69,红褐胎,耐火料,质地粗糙,夹粗砂。直径24、高14.1厘米。
托盘 2件。BDB③:57,圈足。红褐胎,耐火料,质粗,夹粗砂。足底心刻划十字符号。直径32.4、厚2.5、足径22、足高2.4厘米。
铜钱 4枚,其中一枚已残。钱文分别为“开元通宝”(BDB③:97),“政和通宝”(BDB⑨:98),“至和元宝”(BDB③:99)、“元口口宝。(BDB③:l00)。此外,这一层还出土一批装在一个瓷缸中的元代龙泉窑和钧窑瓷器,拟另文发表,兹不赘述。
四、结 语
博山原名颜神镇,原属青州府益都县。因其地矿产丰富,“土多煤矿,利兼窑冶”且当华北平原和鲁中山区之间的交通要冲,“四方商贩,群聚于此”④,经济政治地位重要,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县。以其境内多山,取名博山,县治设在颜神镇。
博山生产玻璃(当地俗称琉璃)已有很久的历史,文献资料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明嘉靖《青州府志》记载,颜神镇出产各种玻璃成珠、穿灯屏、棋局、帐钩、枕顶等。另据成书于清康熙四年的《颜山杂记》⑤和康熙年间重刻本《重修颜山孙氏家谱序》记载,颜神镇望族孙氏为玻璃世家,自明代洪武初年从枣强辗转迁来颜神镇,即人内宫匠籍,“应内宫监青廉,造珠灯、珠帘,供用内廷。“吾家自洪武垛籍所领内官青廉世业也。”
这次博山大街元末明初玻璃作坊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探索博山玻璃生产的历史提供了较翔实的考古资料。
1.作坊遗址的年代
该遗址文化层之间都有淤积层相隔,界限分明。第三层除出土唐宋铜钱外,出土的瓷器具有金、元时期的特点。四系瓶的造型与
故宫博物院藏的“仁和馆”铭四系瓶⑥相同。I式碗与淄博市淄川磁村窑址第四期的Ⅲ式碗⑦相似:II式碗与磁村窑址第五期的Ⅲ式碗相同。圆唇侈口盘与河北磁县南开河元代木船中出土的瓷盘⑧造型相同;尖唇敛口盘与赵县宋村栽元墓出土的瓷盘⑨相似。此层出土的缸和盆在本市淄川西坡地瓷窑址元代层中多发现同类器物⑩。因此,第三层的年代应为金、元时期;由于没有发现元代末期的典型器物,似可以断定其下限当在元代中期。第二层L2出土的瓷盘与磁县南开河木船中的小盘相似。地层中出土的白釉黑花瓷器和黑釉白线纹瓷器具有磁村窑址第五期瓷器的特点。在2A层的上部发现一枚“洪武通宝”铜钱。我们初步认为第二层的年代应从元代末期延续到明代。
2.当时玻璃生产的规模和技术水平
限于周围的环境,这次清理的面积有限,但已能看出当时的生产规模很庞大。炉址密集、排列整齐。是一处工匠集中、分工较细的大型手工工场,工场内各炉的生产分工也较明确,基本上是一座炉主要生产一种或一类产品。就产品种类来说,主要是簪、珠、环等。这些产品社会消费量大,使用范围广,制作工艺较简单,适合于大批量生产。出土的玻璃器有半透明和不透明两种。有的实心,有的空心。半透明的玻璃器莹润透亮,虽然还有一些很小的气泡,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难免的。不透明的玻璃器质如凝脂,器表光亮。玻璃器多为单色,有蓝、红、绿、黄、白、黑、琥珀、影青等。白色分乳白和牙白两种;红色分鲜红和豇豆红两种。各种颜色鲜亮纯正,说明当时已经较准确地掌握了各种呈色剂的比例、配方和火候,可以根据需要制作各色玻璃⑾。这些成就反映了当时玻璃生产技术水平的高度发展,以及手工业领域较大的商品生产规模。
遗址中发现的制造玻璃所用的原料和作为燃料的焦炭,均为附近山中出产。第三层出土的许多瓷器和瓷窑窑具与附近金、元时期瓷窑窑址出土的同类器物完全一致。这为我们探索陶瓷生产和玻璃生产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遗物标本的定性、定量测试结果(见附表)可以看出,该遗址出土的玻璃器的化学成分与我国先秦、西汉时期的玻璃⑿是不同的。最明显的是二氧化硅的含量高;不含氧化钡;不含氧化铅,或含量甚微。氧化钾的含量高也是一个显著特点。氧化钠的含量两者相近,都远远不及地中海沿岸古代玻璃中氧化钠的含量高。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制造玻璃的方法以及所用的原料和助熔剂与西方不同。深入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不但对系统地了解我国玻璃生产史是必要的,对恢复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玻璃产品也有其重要意义。
博山大街元末明初玻璃作坊遗址,就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技术水平而言,不是玻璃生产的草创阶段所能具有,在此之前应该有一较长时期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水平提高的阶段。也就是说,博山玻璃生产的历史比该遗址所反映的年代要早。
在遗址清理过程中,故宫博物院杨伯达先生曾到现场考察并给以指导;在整理资料时,承蒙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杨子范同志支持,请山东省测试中心对有关样品进行了定性、定量测定分析,在此一并致谢。参加遗址清理和资料整理的有:毕思良、贾振国、张光明、于加方;文内照片由刘统爱拍摄。
执笔者 于加方
注释:①原载于《考古》,1985年第6期。执笔者于加方时为淄博市博物馆工作人员。
②玻璃原料,是制造玻璃的矿石。玻璃料,是经大炉熔制成的玻璃块;大炉熔制成的呈细棒状的玻璃称为料条。玻璃料和料条是制造玻璃器皿的半成品,在小炉上被工匠加工成各种玻璃成品。用完后剩下的料条残段,当地称作“丝头”。
③硝罐,橄榄形,是一种在大炉中用来熔化玻璃原料的大坩埚,“硝罐”是博山玻璃工匠沿袭已久约定俗成的一种叫法。据博山玻璃工匠介绍和文献记载,博山制造玻璃在使用烧硷(Na2CO3)以前(即光绪三十二年博山建成我国第一个平板玻璃厂,引进德国机器,聘雇德国专家用西法制造玻璃以前),是用硝作助溶剂的。当时把硝、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等粉碎,装在这种大坩埚内,在大炉中熔为玻璃汁,制成玻璃料条。硝罐之名即由此而得。硝,又称硝石,主要成分是硝酸钾,在阴湿土壤中成盐华,鲁北黄河、小清河。沿岸低湿地区即有出产。《颜山杂记》“琉璃”载:“琉璃者,以石为质,硝以和之,礁以锻之,钢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钢铁丹铅则不精,三合然后生。”并且指明了硝的产地:“昔高苑南鄙人有硝贩于我里者”。从对这次出土遗物所作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看,氧化钾的含量占比例很大,应该说上述传说和文献记载是有根据的。‘’
④(清)王士祯《香祖笔记》
⑤《颜山杂记》孙廷铨著。孙廷铨,字伯度,又字枚先,号汕亭,颜神镇人。康熙二年拜内秘书院大学士,《清史稿》有传。康熙三年以目疾谢政归里,着手撰写《颜山杂记》,康熙四年书成,分四卷二册,采用志书体例记述地方风物,乡土出产,人物故实等,内容丰富,考据精详。
⑥《中国陶瓷史》,图五十六,文物出版社,1982年。
⑦《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磁村古窑址试掘简报》,《文物》1978年6期
⑧《河北磁县南开河村元代木船发掘简报》,《考古》1978年6期。
⑨《河北省赵县宋村宋、元墓出土的几件文物》,《文物》1978年6期。
⑩《山东淄博西坡地窑址调查与试掘》,《中国古代窑址调查与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⑾博山工业塑料制品厂的孙启新同志在距大街作坊遗址约五十米的西南方向的姚家胡同一处基建工地上,发现与采集到笠形头的蓝色玻璃簪、黑色玻璃簪、乳白色玻璃簪,黑色围棋子等标本。这些标本基本与作坊遗址出土的遗物相同,应属同一时期,可见当时玻璃作坊之密集和玻璃制造业的发达。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笠形簪在大街遗址中不见完整器物,仅有残段,当时不知为何物,现在疑窦已释;二是乳白色簪的顶端有豆粒大小的一块蓝色装饰,蓝白色界限分明,但结合紧密、浑然二体。这为探索玻璃生产中套料技术的起源提供了一个证据。
⑿、《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问题》,《硅酸盐学报》1978年2期。
附表: 博山大街玻璃作坊遗址出土遗物化学成分统计表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