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博山有原山,莱芜也有原山,哪个才是正宗的原山?——原山再考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公众号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博山有原山,莱芜也有原山,哪个才是正宗的原山?——原山再考

原创 成龙之龙2017/12/20 10:33:2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李军勇 作者:博山的故事 1539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博山有原山,莱芜也有原山。在今天看来,可能如人有重名、地有重名一样无关紧要。然而,在清雍正十二年博山建县之前,哪里是历史上记载的原山,却是一个关乎建县后博山县界的重要问题。如今,山河依旧,朝花夕拾,旧事重提,不禁令人生出诸多感慨。

原山一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博山的方志皆认为,原山即禹王山,位于博山开发区岭西村以西,主峰海拔797.8米,又名“饴山”、“马耳山”,因主峰有禹王殿,俗称禹王山。《颜神镇志》称之为禹山,并形容其“烟岚苍莽,绰有齐封。千里胜概,表为原山”。明嘉靖年间颜神镇通判和清《颜神八景》将“禹王积雪”作为颜神八景之一。

三百年前,博山的先贤赵执信为考证颜神镇城之西的禹王山即史籍中所指原山,不仅翻检披阅多种地书方志,而且还曾“以暇日策蹇独出,由青石关至原山之极南”进行实地考查,进而写下了著名的《原山考》和《分境议》,为博山在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建立县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王绍欣在《赵执信与博山建县关系考略》一文中指出,有关原山的考察对赵执信《分境议》和博山建县影响较大,《分境议》中提及的疆域划定方案基本围绕原山展开,赵执信也强调“不有原山,则县不可立”,因“原山雄峻灵秀,为镇之望,譬犹首也”。且认为新立县,应名之为原山县,因为“惟名之以原山,则是合《水经》古名而跻圣朝于虞夏之间,斯尽善矣”。

《续修博山县志》载:“原山,县西南二十五里,名见《水经》及《禹贡注》。一名饴山,见《淮南子.魏收志》。亦名马耳山,俗称禹王山。莱芜县界,泰山之支,东走蜿蜒盘折二百余里,特起此山,高出群山之上。峰顶有夏禹祠。为邑山之望。汶水西注,淄水东流,皆源于此。”

《续修博山县志》关于原山的记载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把笼水(孝妇河)误作淄水。好在,赵执信当年在撰写《分境议》时是经过实地考察的:“镇城之西有大山焉,即《水经注》之原山淄汶二水所出者也。荒僻不学之人,因其峰巅有祠,妄指为禹,遂呼禹王山。胡氏《禹贡注》云:原山于岱北诸山最高大,盘踞四县之境,东益都,西章邱,北淄川,南莱芜。以今考之,信然。于氏《齐乘》非是,其所指淄水之源,尤谬误。有明以来,府县诸志类皆茫昧,且并山名而遗之,其病在文字也。”

然而,《续修博山县志》虽成书于民国二十六年,并在《艺文志》中收入了赵执信的《分境议》,却没有及时纠正这一错误。我想,这可能是照搬《莱芜县志》关于莱芜原山的记载吧。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莱芜原山,又名禹王山、马耳山。位于莱芜市莱城区和庄乡和庄村南,其主峰海拔610.5米。山巅有原山阁,禹王祠、泰山行宫等庙宇,还有清代以来石碑十余块,全部为重修庙宇捐资碑。  原山阁为门洞式建筑。阁面南,东西长4米,宽4米,高4米。门洞南墙上方镶嵌一块石匾。石匾长0.6米,宽0.4米。上阴刻有“原山”两个楷书大字。款为“乾隆十八年”。阁后有禹王祠。相传大禹治理过汶水和淄水,使河水不再泛滥,成为两条幸福河。因此,在此山建禹王祠,以纪念大禹的功绩。阁东北有碧霞元君行宫。

《嘉靖莱芜县志》载:“按《禹贡》:‘汶水出于原山之阳,淄水出于原山之阴。’即此。”《续修莱芜县志》载:“原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东界博山,北界淄川,章丘,耸秀出群山之上。主峰俗名禹王山,在史家崖之东,风门道之南。自主峰而外,北起长城,东至青石关外,南至杨家横,西至文字岭,盘回百里,皆原山也。淄水出其阴,汶水出其阳。一名马耳山。”

关于两座原山的记载,有出奇的相似之处,都是又名禹王山、马耳山,且皆云因是汶水、淄水的发源地才得其名。不过也有不同之处,如博山原山又名饴山,而莱芜原山则无此名。博山原山的历史记载为“汶水西注,淄水(笼水)东流”,而莱芜原山的历史记载为“淄水出其阴,汶水出其阳”,东西与南北,差别大了。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不过是有关博山原山的记载误将笼水(孝妇河)当作淄水罢了。

因为有了赵执信等官宦乡贤的大力倡导及考辨,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廷下令以益都颜神之孝妇、怀德二乡,北割淄川之十七村,即:簸箕掌、赵庄、大峪、平渡沟、吴家宅、岭西、石门峪、龙塘峪、夹桑峪、黄石屋、西流泉、石巷里、青龙湾、大滩、南胡城、西胡城、北胡城;西南割莱芜七村,即:桃花泉、崔家庄、胡老公、阎家峪、乐疃、牛角庄、樵岭前,新置博山县。建县时的疆域是:东至本府(青州府)临朐县界九十里北冶岭;西至泰安府莱芜县界三十里原山;南至莱芜县十五里白洋河;北至济南府淄川县界十二里石沟河(即石臼河);西南至莱芜县界二十里樵岭前;东北至益都县界九十里马鹿庄之北;西北至淄川县三十里大峪岭。分四路,领239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当年博山县界的界定,很大程度上是按照赵执信的《分境议》来划分的。赵执信晚号饴山、饴山老人,不知是否与这段令其难忘的历史有关呢?而莱芜原山上清乾隆十八年的石匾,独刻“原山”之名及年号,也许在今天不足为怪,但在当年恐怕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吧。

或许正是因为这块石匾的影响,以致在博山原山之巅(禹王山)现存的碑刻清乾隆六十年《重修虞望山泰山行宫记》中,首句即出现“莱邑虞望山即原山也”的说法,而且紧跟着又说“然山以虞望名者南北有二,其南即原山之巅,北则原山之翼也。自乾隆六年分北虞望山为博邑西鄙”。博山原山主峰海拔797.8米,莱芜原山主峰海拔610.5米,孰为巅,孰为翼,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事实也必将在不断的争议中逐渐明晰。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人们已习惯于将原山集团所在的凤凰山(小顶山)作为原山了。其实,凤凰山并非原山主峰,不过是原山山系的一部分罢了。正如《续修博山县志》载:“凤凰山,县西南三里,原山之支东出,峰回翔折,如凤凰之矫翼,故名。”

世易时移,现在来讨论原山之名归于谁已显得并不重要。中国之大,与五岳重名者,尚比比皆是,何况一原山呢。现在有的文章将之区分为莱芜原山、博山原山,或南原山、北原山,甚至不加区分,都已无引起纷争之虞。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