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传统村落记忆】戴家村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公众号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传统村落记忆】戴家村

原创 成龙之龙2017/12/19 11:11:5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方志博山 作者:西冶街网 72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戴家村,位于池上镇政府驻地东北方向5千米处,向东1.5千米与李家村接壤,向西1千米与营子相邻,南面是淄河支流。整个村庄面南背北,背靠的是一个东西长数百米,高二十几米的土质崖头。该村地处沿河,地势平坦,民居集中,村向坐北朝南,东西向中心街道一条,连接南北向胡同5条,自西向东分别为张家胡同、赵家胡同、戴家胡同、陈家胡同和孟家胡同。20世纪90年代初人口高峰值170户,600多口人,有戴、赵、焦、孟、张、王、李、鹿、翟、袁、郑、姬、贺、陈、梁、刘等姓氏,其中以戴、赵为大姓,常住人口已不足400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戴家全景

 据《赵氏族谱》载:“始祖思贤,明洪武初由直隶枣强县迁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泉河头。四世祖栾,生三子,一子居戴家庄。”据此,明代天顺年间,赵姓已来此定居。清康熙九年(1670)“颜神镇图”、《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戴家”。

 据年长村民口传,早年,因赵姓及戴姓人口多,并分住东面和西面,所以该村有两个自然村,庄东叫戴家庄,庄西叫赵家庄。后来,赵、戴两姓不断联姻,人数增多,两个自然村逐渐靠近,村界消失,因戴姓较多,遂合称为“戴家庄”。

 北山山顶有一个焦家古村落旧址,19世纪80年代,有焦姓村民十几户,30多口人,赵氏村民一户,3口人,从博山区源泉天津湾村迁来,落脚于距离村庄800多米的北山山巅、雁门寨西麓,住石砌房屋,饮山泉之水,耕山岭薄地,食五谷杂粮,繁衍居住了120多年。山上的居住生活条件“以石为家”:有石屋子、石院墙、石门窗、石铺路、石饭桌、石凳子、石碾、石磨……还有捣米的石臼子,就是睡觉还有石枕头。他们饮水要到2000多米远的泉子村半山沟的“小河泉”挑水。从1958年开始,这些村民才先后从山顶迁入戴家村西首,村里人称作焦家庄。如今,山顶上留下的是断壁残垣,保存了一口相对完整的窑洞。

 戴家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这从位居村东的规模宏大、历史久远的古建筑三官庙即可见一斑。

 三官庙位于戴家村东两溪交汇处,大约建成于清乾隆年间。过河道渐上,一条树木遮阴下的小路直达庙门,步入其境,马上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据文献记载,庙中柏树与庙宇同龄,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了。这些柏树属于桧柏之类,木质坚硬,树干高大,树冠呈蘑菇状,又如云朵,当地人喜欢称它们为“云柏”。最具美名的,当是院中那棵需两人合抱的右扭柏。它的树干从根部开始就向右拧着生长,蜿蜒盘旋,显出苍劲的风骨。右扭柏高15米,顶端似朵朵青云。对这棵云柏,更是有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传说清光绪年间,有一僧人路经此处,见小小柏树迎风招展,恰如朝他微笑,向他问好。他道:“小小柏,左转则生外心,不转则显无雅,尔还是右转,生之为妙哉!”果然,这棵小柏树边长边扭,扭成了今天的这个模样。当地人把这棵右扭柏说得更神奇了。据说,凡是到庙里烧香许愿的人,必须以善为根,以诚为本,否则万求无助。倘若做了伤天害理之事,进得门来,旋风骤起,围绕你转个不停,并隐约可闻“哇呀呀”的怒吼声。

 古老而沧桑的戴家,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迹,除了三官庙,还有位于村中心的袁家大院和戴家大院和街心古井以及老胡同。戴家大院以及袁家大院皆因当初两姓在该村实力强盛而修建,如今大院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豪华,留下的只是破旧的房屋,且断壁残垣,斑驳陆离。

 位于村内大街中心有口古井,传说已挖掘数百年之久,井壁深、井水清澈,从来没有干涸过。俗语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而该井是何人主宰挖掘修建,已无从考证。井沿周围,数百年来人们用井绳拔水而摩擦形成的石头沿槽沟深而光滑,足见其历史之久远。街心古井,数百年来养活了几十代戴家人。

 戴家村有5条老胡同,戴家胡同是戴家村最具有特色的老胡同。它南北走向,长50米,宽2.6米,直达戴家大院南房后墙,并且正对南房后墙下方“镇宅石敢当”。整个胡同地面全部使用巴掌石块立排而砌,数百年来,这些石块已经被人们踩踏的如同鹅卵石般光滑明亮,雨后,别的胡同泥泞难行,而戴家老胡同却干净无积水,无泥土。如今,村两委将村街道升级改造为混凝土路面,还是保留了这条老胡同原貌。当村民们路经老胡同口时,不免心生亲切留恋之感,都为此古迹的保留发出赞叹。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戴家胡同

 村的西首有一个深15米,直径100米的圆形大坑,每到雨季来临,坑内积水延续数月,所以村里人一直把它叫做“土场湾”,因面积大,周围全是土崖头,形如“盆地”。当初,人们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其中有个原因就是传说此土湾如同“聚宝盆”,是“不尽财源滚滚来”的吉祥物。对此土湾究竟如何形成,有的只是传说,但根底却是无人知晓。

 戴家村的京剧班在四邻八庄很有名气。据年长者讲,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博兴县迁移来了一薛姓京剧艺人,名唤薛玉柱,在其影响和带动下,戴家村成立了京剧戏班,从排演小型剧目开始,逐步壮大,形成了比较正规的戏班。逢年过节,先后到周边村庄演出,还被邀请到淄川区一些村庄演出,演出的剧目有《穆桂英挂帅》《铡美案》《徐策跑城》《空城计》《四郎探母》等十几部大戏。每年入冬以后,戏班便开始排练,春节期间到处演出,特别是在正月里,演出不断,一直演出到春耕开始。此传统一直坚持到“文化大革命”以前,可惜在“破四旧、立四新”中,所有服装道具被焚烧或分发,戏班从此解散。

 戴家村,位于钟灵毓秀的卧牛山下,依山傍水,又扼守通往老李家乡与石臼溜的交通要道上,在周边属于“较大的”村落,是古人南来北往的歇息地,这为民间传说的广为流传创造了客观条件。如今的戴家村,也是保存比较好的一个传统村落,村内的大街小巷,处处散发着古老山村的气息。

撰文:戴书伦

摄影:杨霞光

审稿:丁慎华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