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大南峪村位于风景秀丽的燕尾山之东,西距池上镇政府驻地5公里。因村庄坐落于淄河南岸长约3公里的峡谷之中而得名南峪,又为与其同属一峪、村落相对较小的小南峪村相区别,而叫大南峪。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大南峪村全景
清光绪三年(1877)的《袁氏祖谱》载:“始祖讳彦中,济淄邑庠生。吾祖系北京海岱门首人,洪武四年隶籍南京龙卫庄所百户张宾旗下,至永乐靖难后,随驾至北京,蒙迁于淄川,名曰袁家庄子。吾祖之来南峪,二世子开、子友二祖所自始也,迄今已十二世。”据此,当于明初在此定居。因早年有袁姓先来定居,曾名“袁家南峪”,后演变为大南峪。村里袁、范为大姓,人口占总数的70%以上。原来的袁家林、范家林古树参天,名树古木繁多,成为村里的绿化风景,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于一旦。
大南峪村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峰峦起伏,峪深清幽,百草丰茂。五座古桥点缀村中,古槐、百年板栗树枝叶茂盛,生机盎然;泉水从山缝中流出,水质纯净,清冽甘甜。
八宝灵山寺,因位于大南峪村的八宝山上而得名。当地民间传说,八宝即金马、金鹿、金鸟、金狮、金蝉、金羊、金兔、金龟,它们齐聚于此,修炼成仙。村民们遇事有求必应,八仙也以解除当地村民病痛之苦为乐,该山从而得名八宝山。八宝山下有一名山为燕尾山,山形俊秀,植被良好,清朝时期即建有庙宇,香火兴盛,是人们祈福之地。后几次被毁。2004年,八宝灵山寺在燕尾山一侧动工兴建,规模越来越大。寺院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药师殿、地藏殿、念佛堂、观音殿、伽蓝殿、祖师殿、雷音阁、志公殿、吕祖殿、钟鼓楼、闭关房、讲堂、阅览室、五官堂、寮房、道士洞等建筑,建筑面积已达3000多平方米,气势恢宏,雄伟壮观。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八宝灵山寺
大南峪位于南峪—苇园的断层地带,属喀斯特地貌,这里泉眼较多,最有名一眼俗称“老泉”,在村南封山的山脚下。泉的上方是几株如苍龙飞腾的古檀树,泉水从一小碗口粗的洞中汩汩流出。古树掩映清泉,令人流连。
大南峪村内古迹众多,见证着这个古老村落的沧桑变化。据《博山区地名志》载:“大南峪村中有一条东西向深沟,沟上有石桥两孔”,此桥名为马家桥,它坐落在村西陡峭的沟上,桥长五六米,宽二米多。整个桥体全部用青石干砌成,桥两侧各用对等的数块青石按桥的拱度拼接一气呵成。据说由马家人出资修建的。
大南峪村的古房子是古老村落的见证。全石建筑的院落、房屋到处都是。横贯村子东西的道路两旁古房子特别多,其中两个院落不仅以古老著称,还以每个院落曾经容纳三四十口人居住而出名。
大南峪村有石碑存于八宝灵山寺,共4块,宽0.8米,高1.3米。有两通石碑被镶嵌在灵山寺山顶的山门上。在灵山寺建设时挖掘发现有一古代浅浮雕头像,刻在宽40厘米、高70厘米的石块上,清晰可辨,栩栩如生,保存完好。
位于村东头那棵古槐,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树状呈“丫”形,分东、西两股,树干部的窟洞可容一个小孩。南台和雪峪的那两株百年板栗树,树龄已有200余年。如今苍翠葱郁,如伞如盖。
大南峪村的孟家泉红叶谷与大南峪的最高山——“三山”相连相望,红叶面积超过六千多平方米。若登上三山顶上的石圩子俯瞰,亲身领略孟家泉红叶谷那“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风景,必将是一种独有的享受。
撰文:袁会华 摄影:袁会华 审稿:王智新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