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的故乡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北崮山村,有一个焦家大院,虽历经沧桑,却风骨犹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焦家大院位于北崮山村东,崮山脚下。因偏离村中干道,多年来鲜为人知,只是在近几年因到焦裕禄纪念馆和焦裕禄故居参观的人逐渐增多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焦家大院的门楼是一座单檐拱券式硬山建筑。原有三层台阶,现一层埋于地下,仅有两层露于地表。门前有一古池,口径狭小,深不可测,有一凿孔石板立于旁,是过去安装辘轳所用。据村中老人讲,池底很宽阔,比地上的场院还大。每当池水储满,就是不远处的阚家泉喷涌而出之时。大门西侧的墙上,一排锈迹斑斑的大铁环整齐地排列着,彰显出沧桑与厚重,为过去拴牲口所用。
门楼正中,有楷书“吉祥” 两个大字。上款为“焦肇忠建修”,下款为“民国廿六年榴月穀旦” 。民国廿六年即1937年,榴月即阴历五月,“穀旦”一词源自《诗经.陈风》:“穀旦於差,东方之源”,即良辰吉日之意。博山古建筑的建筑时间多见于梁上,这种标注方式极为少见。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门楼上的石雕和砖雕种类繁多,雕刻精美,数量和精美程度,为一方之最。拱券的周边,有石雕装饰。半圆形的正中,为阴阳八卦图,四周刻“万福来朝”四个楷书大字,各字中间,间以暗八仙及蝙蝠等吉祥图案。墀头上,刻有篆书“福”字。门楼正面,还有“太平有象”“太狮少狮”“竹报平安”等石雕构件,吉祥寓意,蕴含其中。屋脊因年久失修,已损毁严重,失去了原貌,据说,原有鸱吻走兽。
门内影壁上,嵌有一个巨大的石刻福字,字体遒劲,雕工精美。此“福”字与现陈列于颜文姜祠内,本世纪初出土于天津湾西村王家林的石雕墓室中的“福”字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字体略大而已,据说都是天津湾村石匠的作品。
焦家大院原有两进院落,现仅存第一进。由北屋五间,南屋四间,东屋九间,西屋四间组成,已无人居住。除南屋外,屋顶都已塌陷。北屋为主屋,原有五层台阶和月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东屋九间,是两层建筑,依地势,二层在院内开门,一层在院外开门。一层为半地下建筑,冬暖夏凉,现仍由房主焦其博用于储存苹果,因气温恒定,久储不坏。据说这里原是长工的住所。一说是酒窖。
焦家大院所有建筑都是砖石结构,墙体厚达一米二。据院里原来的住户焦玉刚、焦连斌等人回忆,过去家中人口多,小时候他们都曾在宽阔的窗台上睡过觉。
焦家大院的建筑方式在当时是十分豪华甚至是超前的。不仅墙体超厚,而且所有的房子都建有地炉。民间传说,焦家大院的建筑使用的是钢轨做的钢梁,但进屋仔细查看,多数房屋却不见钢梁的踪影。原来,院内所有建筑的顶部都是青砖发券而成,这与传统民居中的木梁结构的屋顶有很大的区别,仅发券所用的木料等物,就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承受得起的。前后墙之间,均用多根直径约三公分的粗钢筋勾连,使其更加稳固,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钢梁。北屋等屋顶的塌陷,据说与钢筋移作他用有关。
关于焦家大院的修建者焦肇忠,在民间有很多传说。据说此人长得高大威猛,有一米八九的个头,生性豪爽,善于结交。在外做生意发了财,回家后广置产业。按照他的规划,在第二进院落中还将建设二层高楼,院外还有酒坊、油坊等附属设施。因“七七事变”爆发,计划不得不中断。1946年除夕,他在一次铲除汉奸的行动中事败,反被仇家所害。
焦肇忠是民国年间岳阳山庙群重修的首事人之一。岳阳山龙门峪七十二盘山道以及岳阳山庙群中的碑房等建筑,都是他所倡修。庙群中的重修石碑中,还可找到他的名字。
焦家大院在解放战争期间曾作为战地医院,传说陈毅元帅曾在大院里住过。建国后,被用作学校、粮库,后来住过知青。1956年土改,东西南北屋分别被分给四户人家。四户人家都是革命家庭,其中北屋的焦方庭、刘梅远夫妇曾与焦裕禄一起当民兵参加革命。1964年春节,焦裕禄从兰考回老家时曾带领家人走访过大院里的几户人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大院最繁华、最热闹的时光,人口最多时,大院里曾住过七十多口人。
如今的焦家大院,早已没有了过去的繁华与喧嚣,只留下残屋故墙和关于它的往事传说,任世人评说…… (正文完)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浓浓的情,满满的爱。一曲曲家乡美,一个个博山山水故事尽收在作者李军勇先生所著的《颜山漫记》这本书中。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