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传统村落记忆】镇门峪村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公众号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传统村落记忆】镇门峪村

转载 成龙之龙2017/12/12 10:47:5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方志博山 作者:西冶街网 145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镇门峪村距镇政府驻地14 千米,东与黄连峪村毗连,西与章丘市冯张宅村接壤,南与峪口村为邻,北与淄川区岭子镇五股泉村相连。村庄位于青杨河河畔,东高西低,总面积3.1 平方公里。该村共有村民98 户,252人,全部为汉族,共39 姓,其中郑、孙为大姓,占全村人口的75%以上。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镇门峪村貌

 据《郑氏族谱》载:“吾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冀州枣强十八行庄迁居益都县之邀兔崖……九世祖讳三明自冶头庄迁居黄连峪,十一世祖讳修登自黄连峪迁居镇门峪。”据此,郑氏当在明嘉靖以前迁居此村。传说,郑氏迁居此村以前,已有孙、刘姓在此居住。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淄川县志》载,村名为“榛门峪”。据传,此地古代榛木丛生,故而得名“榛门峪”,后演变为“镇门峪”。

 镇门峪村是域城镇石门风景区内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这里重峦叠嶂,青山碧水,风光秀丽,尤其是位于村南青杨河上的龙门天池(镇门峪水库),像颗璀璨明珠吸引着远近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是许多摄影师和青年人钟爱的婚纱摄影外景,更是许多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喜欢的绝佳摄影创作基地。

 龙门天池,人称“江北小三峡”。位于村南的青杨河上,是始建于1979 年的水利工程,拱形大坝结构,坝长72 米,坝高18 米,属小二型水库,储水量为30 万立方米。“天池”四周及底部有众多泉眼,水质清澈。“天池”周边山峦起伏、层林叠嶂,天然黄栌布满两岸。山水相映,十分壮观。1992 年村里对“天池”区域进行了整体规划建设,栽植火炬树、垂柳、芙蓉等绿化树木千余株;在北面的高坝旁建起农家饭店1 处,游泳池3 个,购置摩托艇2 艘;在“天池”南侧,利用天然山洞——南观音洞,建起了“观音庙”等景点。经过多年不断建设发展,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婚纱摄影基地”,每年吸引了莱芜、滨州、东营等外市地及当地的众多新婚男女来此拍照留念。至2015 年底,“天池”景区周边已建起“农家乐”个体餐点8 家。规模较大的“青一色山庄”坐落在“天池”西岸,用当地特产香椿、花椒、山鸡蛋等有机产品烹制美味佳肴,让众多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品尝山野之美味。据不完全统计,“天池”景区每年接待游客两万多人次。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龙门天池

 南观音洞(原名后石屋洞),洞口上方悬崖峭壁高数丈,四周山幽林茂,松柏常青。洞深12 米,宽14 米,高7 米,大洞深处有一小洞,据传,曾有人结绳测深,未能及底,现已封死。

 观音庙,因在南观音洞中新塑观音而得名。1994 年,为开发旅游,聘请淄博美术陶瓷厂名家在洞内塑神像3 尊,名曰“如意菩萨、观音菩萨、送子娘娘”,并在洞口建石牌坊一座,正门两侧刻制楹联,联为“誓愿宏深,处处现身说法;慈悲广大,时时救苦寻生”,横批“慈航普渡”。

 南观音洞、观音庙前,苍松翠柏,绿树成荫,“龙门天池”碧波荡漾,四周青山耸入云天。春暖花开,蝶来蜂往;盛夏酷暑,凉风习习;金秋时节,层林尽染;严寒隆冬,冰凌悬挂。旅游时节,众多善男信女乘摩托艇而至,祈求幸福,祈祷平安。

 离天池不远,村南北之间有座跨河大桥——镇门峪大桥,始建于1980 年,1983 年竣工,为砌石单孔拱桥,桥长45 米,宽8 米,高16 米。大桥原设计为博(山)章(丘)公路横跨青杨河的桥梁,大桥建成后,公路改线,此桥便作为通往章丘市邻村及连接本村南北两部分的跨河大桥。

 镇门峪村历史悠久,村中及周边有樱桃泉、担杖沟泉、金牛崮堆、古民宅、淄川县委县政府旧址等多处自然景观、古迹名胜和古文化遗存。

 樱桃泉位于村西北的大顶山脚下,距村0.8 千米。南、西、北三面均为悬崖峭壁,藤蔓植物长于崖间,山樱桃树很多,故名樱桃泉。此泉呈圆形,紧靠石壁,水质清澈甘甜,正常年份每日出水量在两立方米以上,雨季流量达三立方米以上,大旱之年流量略减,从未干枯。

 担杖沟泉位于村东南0.5 千米担杖沟峪南侧的悬崖下,泉四周植被茂密,阴森可怖,长年少见阳光,泉水从悬崖石缝中流出,日出水量一立方米左右,常年如此。每当夏日雨季,总有一股雾气冲天而起,甚是壮观。

 金牛崮堆,在当地妇孺皆知。位于镇门峪村西南侧,距村1.5 千米处,西邻章丘市冯张宅村,东南面为珠宝峪村,系青石山,海拔高度715.7 米。该山南、西、北三面为悬崖峭壁,东面为缓坡,山上植被茂密,上下栽植侧柏、刺槐万余株,荒坡全部绿化。山下南侧有条山路,是邻村通往莱芜市茶叶口的必经之路。山的顶部有一巨石,远望好似一人蹲于山顶。传说,早年曾有一货郎路经此地,在路旁发现金牛,兴奋之余,抱起金牛,直冲山顶,疯狂喊叫数声后,忽而雷声大作,狂风暴雨,顷刻化为巨石。

 村内曾有一古井,位于村南,青杨河南岸,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井深15 米左右, 井口用一整块石料人工琢出圆孔,直径约60 厘米左右,当时主要用于黄土岭几户人家饮水之用,1980年修建镇门峪大桥时被桥墩覆盖填埋。

 村内民宅建筑颇具特色,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四合院有9 家。这些院落大都位于村中心,每处院落长20—24米、宽16—20 米不等,多数始建于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为典型的北方四合式院落。所有建筑均用当地产青石砌墙,墙体厚半米左右。房顶多用当地荒山自然生黄草及谷秸、麦秸覆盖,既透气又防雨,冬暖夏凉,寿命最长可达60年以上。个别院落房顶用青瓦覆盖,有的院落南北屋均为二层小楼,门窗用石块发券成型。较为典型的李家大院,南北长24 米,宽20 米,大门进深一间,有门礅一对,经精心雕琢并浮雕图案。大门上方镶嵌木制雕花门楣,大门内有影壁。整个大门沉稳、气派。

 村中心街北侧有古槐一棵,树高18 米,枝下高3.5 米,胸围2.2 米,冠幅南北15 米,东西10 米,树冠顶部部分枝干已干枯。树龄360 年。

 镇门峪村同周边其他村落一样,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原淄川县委、县政府曾在村内办公,办公旧址为村中心几间普通的闲置民宅。1940 年初夏,县委县政府迁入后,几任县委书记、县长边一峰、蒋方宇、薛玉、赵一川、左希温等一直在此办公,直至抗战胜利。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兵工厂旧址

 1940年夏淄川县委县政府入驻后,建立了县委修械所,位于村东一个比较隐蔽的四合院内,主要负责枪械修理及简单的兵器制造。现离兵工厂旧址50 米处制造土炸药的石碾仍在。

撰文:郑春 郑元忠 孙克山

摄影:韩祥龙 审稿:岳国喜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