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传统村落记忆】博山城西旧城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公众号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传统村落记忆】博山城西旧城

原创 成龙之龙2017/12/04 09:54:5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方志博山 作者:西冶街网 4056 阅读 0 评论 5 点赞

        自古以来,颜神孝妇河,即成为博山城区母亲河。然而,构筑在沿河两岸的街巷与民居各具特色。历代名人多出自城东;历朝县衙亦驻地于城东。而密集交织的街巷与商贸老字号很多创立于城西;博山琉璃的根基即在城西。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20世纪20年代博山西城区全貌)

        城西旧城老街古巷众多,尤以税务、西冶两街最为有名。西冶街在前文中已有详细记述,在此重点说说税务街。税务街位于城西街道最东边,博山三大老街之一。该街自宋代末年即已形成街道。金元时期设立“税课司”延续已久,在宋元两代商贾云集。府县官吏为便于征税,在此街设立了税务司,故名为“税务司街”。延至清末,改称为“税务街”,该街均宽 6 米,街长 470 米,原以石灰石铺地又曾改用耐火砖铺地。 旧时的税务街系重要门户,是城北的大门。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20世纪70年代游行队伍路经西冶街)

       日夜流动的客商、行人,首先通过该街进行往来。1903 年 5 月至 1904 年 6 月建成运行的博山火车站,打开了与外界流通的窗口。 

        税务街中的店铺多经营陶瓷、琉璃、煤炭等物品,并伴有名目繁多的客栈、货栈等老商号。

        拥有博山早期的“泰云照相馆”,以及博山浴池等服务行业。同时,省属部门“山东国防科工委”曾在此街设立过办事机构。 流动于该街的人群中,除了当地人以外,大多为游客、商人与香客。晚间的街道、客栈、货栈经营门头皆挂着不同的照明彩灯,显示着兴盛而红火的景象。 

        博山火车站广场位于税务街北头,曾为交通集散地,从人民路往南,由税务街、西冶街为主干街道相连接的诸条街巷胡同充分融合了传统的孝乡风情,也揭示了博山琉璃世代传承的信念。 

        其他街巷还有人民路、赵家后门巷、陈家胡同、叠道街、大核桃园、小核桃园、新坦前街、新坦后街等。 

        人民路原为沙沟河改造的马路。该路东从铁路桥下往西延伸至张家庄路口。河床改造从1975 年开始, 将沙沟河床分期棚盖,河床上著有三条防空洞设施,成为城区较长且宽的马路。“文化大革命”期间易名为“人民路”。全路长 1367 米。 

        旧时的沙沟河沿岸只有 6 米宽的路,曾在税务街北口、赵家后门北头和西冶街的北首分别建有石拱桥,人民路改造时全部埋入地下。新中国建立后,人民路中东段曾驻有博山火车站、区交通局、博山旅社、旅游客运公司、市公共汽车公司、博山电机厂、人民银行等驻地单位。 

        赵家后门巷,北起站前石拱桥,南至丁家胡同和家庙胡同相联通。《博山县志》载有“赵家后门”字样。据传,赵氏曾在税务街的北首建宅定居,故名为“赵家后门”。

        陈家胡同,东起赵家后门南首,西至西冶街的北坦口。巷宽 2.5 米,街长 194 米,耐火砖铺设路面,因该巷临近西冶街,家庭琉璃作坊较多,操业者多聚于此建房定居,逐渐形成街道。由于多聚于陈姓,故以姓氏命名为“陈家胡同”。而胡同的中间往南系轿杆胡同与叠道相接。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核桃园北门阁)

        大核桃园、小核桃园。清代以前街巷以南原为一片茂密的核桃园子,故此取名为“核桃园”。该街的南北两头均建有拱式门阁,其北头门楣嵌有刻石“核桃园”。《博山县志》载有“核桃园”其主巷为“大核桃园”支巷为“小核桃园”。新坦前街、新坦后街。明代建古社稷坛,于此设祭,因地处城西之北部, 故名为“北坛”。新中国建立后,改成“北坦”,或“新坦”。明清期间,此地时兴琉璃生产,当时琉璃圆炉星罗棋布,人烟也随之骤增,便形成了街道,将先前的街巷视为“新坦前街”, 后者称为“新坦后街”。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古街道桑园路)

        另外还有一天井,一寨,一沟,一山,一园。一天井,即“大天井”,南接西沟,北连前漆沟。街宽2.2米,街长241米,路面一部分土路,一部分砖铺地。源于清末民初称此街为“大碾”“大天井” 之名。此街在新中国成立前是暗娼妓院比较集中地方,特别是民国初期与抗战时期达到高峰。

        一寨,即西寨,东起西沟,西至太平,大部分为土路面与砖铺地。街宽 2.3 米,街长188米。据传,西寨原名为“花寨街”,往西的为“西寨”,往北的为“北寨”。清代即有人居于此,多以琉璃工人建房定居,逐渐形成了密集的街巷。 

        一沟,即西沟,东连西冶街,西接西寨。该街地势东低西高,原是双山经西寨流经西冶街注入孝妇河的一条泄水沟,民国初年棚盖为地下水沟,故称之为“西沟”。清代以前此街多是手工作坊与散落的民居。曾设立过盐业、酱园、粮店等民生店铺。由于该街临西冶街,致使富户商贾在此街兴建房屋定居,故此该街的古宅民居较多。 

         一山,即双山,有山之名却不见山之形。原有两座小山,故名“双山”。历代多于此开采煤炭,开荒种地,后辟建工厂与住宅。其中有博山较早的“华东煤矿”即博山四大煤矿之一的“双山煤矿”。 

 一园,即桑园,即旧称的西阜,该街南面是李家林,种植着一片桑树林,故取名“桑园”。该街东起箔市街,西至博山公园的北部。街宽均3米,长180 米,路面大多为杂石和青石铺建。而街的东侧崖头处石基上磨出了较深的车辙。由于博山琉璃业的兴盛,行业蘸会在此筑建了“炉神庙”,设坛祭祀祖师。洪教寺进德分会也在于此。而博山最早的电影院地处街中的南端。1862年起,博山建成西圩子,桑园圈于圩内,成为西圩西南部边缘的街道。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