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盆泉行
寒露刚刚过去,还有十几天才是重阳节,山间的黄栌已红得胜火,红遍群山,尽染层林。
驴友们开始纷至沓来野游赏红叶,于是在一个周末,我们也相约,亲历秋的壮美,与大自然来一次酣畅淋漓地肌肤之亲。
山是盆泉的青龙山。山脚有退休教师赵锦绣题写山名的石碑一幢,字体饱满,笔画圆润,颇见功底。有一寺,村人谓“南庙”,拾级而上,入青龙门,殿前三柱长香,青烟袅袅,满寺馨香,抗日战争时期震惊鲁中的孙黎叛变革命事件即发生在此。
1942年7月20日傍晚,博山县独立营教导员孙黎以“打埋伏”为名,有预谋的将我半个连的兵力七十余人从下庄,经青杨杭、刘家台,带到盆泉南庙,在21日拂晓,日伪军包围南庙后,孙故意不抵抗叛变投敌。孙黎叛变后泄露了党的机密,致使盆泉、北博山、洪山口、南博山等村党组织遭受重大损失。我的五爷爷魏春起等八名共产党干部被日本宪兵队抓捕,敌人的严刑拷打没有使他们屈服,残酷的日寇将他们秘密杀害。六十年后的2003年3月省政府批准追认八人为革命烈士,在区烈士陵园修建了“八烈士纪念碑”。在这次抓捕中,我爷爷从家中后窗逃脱,幸免于难,继续领导群众开展对敌斗争,解放后曾任口头、萌水等地公社书记。
出寺西门,沿上山的小径一路攀登。缀满累累秋实高大茂盛的柏树林,摇曳着金黄树叶舞姿绰约的低矮灌木丛,面对这叠翠流金的美景,我们无暇顾及,偶有一株两株的黄栌树跳动的火红倩影,吸引着我们驻足拍照。
转过几个山头,是一座叫“小寨”的崮,远远看上去就像是戴了一顶平平的帽子,这是一种叫做“岱崮地貌”的岩石造型地貌,又叫“方山地貌”,据说它的形成要早于喜马拉雅山。登“小寨”的路隐藏在东南侧悬崖峭壁间,十二分得惊险,真称得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上有石房数间,但是没有人知道建于何年何月。与这里隔一道山谷,东面的山崮叫“大寨”,村里人称作“鬼城”,也建有一些类似的石房,数量更多,但都只剩下断壁残垣,荒草凄凄。
清咸丰、同治年间,山东沂州、兖州、青州一带是捻军的重要活动地区,为靖土安民,各地纷纷举办团练,训练民勇。盆泉村成立南乡民团,招募丁勇200人。这些建在山上的石房子,很可能就是民团秘密训练和隐藏之所。
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捻军出入博山青石关,十月进犯沂水,民团与捻军在大坡村轿山下发生血战,此战民团因战术失当惨败,阵亡将士七十余人,盆泉有刘树棠、魏作讓、王克盛等九人阵亡,魏氏、王氏族谱有他们入忠义祠的记载。
它们像是一个个古老的传说一样,风吹不动,雨浸不烂,静静地矗立在岁月的尘埃里。随便你的数说,不动声色,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即好。
张丹顶是盆泉群山的制高点,海拨653米。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能望得见泰山,或许这只是众多善男信女对那座神山的美好向往。今日天公不作美,站在此处便也没有看到岱宗。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自然是观赏漫山红叶的绝佳地点,宗亲摄影家阿宝拍摄的张丹顶红叶在微信群里爆到刷屏。
这是一片原生态的山林。秋日清晨的张丹顶,静的只有鸟鸣。一滴晨露由一片叶子滴落到另一片叶子,就像无声动画一样演绎在林子里几乎每一株树上。鸟在雀跃,枝叶在舞蹈,露水在蒸发,昆虫在吸纳,雾在游荡,阳光在冲刺,一切皆稳若止水,不惊不诧,这就是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妙!
穿行于密林间,行走在红叶下,一路鸟语,一路欢歌。虽不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闲适,也不似“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的痴情,但可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轻松自在。
东望去,是南峪。两边山坡上黄栌红艳艳连成一片,谷底是村里通南邢、沂源草埠的古道,现已基本废止。《聊斋志异·双灯》写盆泉村落魄书生魏运旺,一美艳狐妖钟情于他,“一夜情”后堕入“温柔乡”,二人从此结下了夫妻情谊,但人妖的情缘终是不会久长,依依不舍后,狐妖与婢挑双灯赴南山登高离去。
南山,南峪也。当代作家汪曾祺改写为白话小小说,人物换成魏家二小,还写了南山很深,除了打柴的、采药的,不大有人进去,或许应该符合山的旧时气象吧。
在南峪,一条山岭从张丹顶一路向北蜿蜒而去,宛若游龙,它有一个优美的名字“白蛇岭”,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张丹顶下有一条白蛇,性情温顺,从不伤害人,有时寂寞了会变成一位美丽少女,到村里小河边嬉戏玩耍,人们都很喜欢她。有一天,来了一位云游的方士,一眼就认出了她,可恶的方士好坏不辨要除掉她,于是他在白蛇回去的必经之路上,布下锋利的尖刀,结果白蛇被开膛剖腹,剧痛难忍,一下子将尾巴甩到了张丹顶下,可怜的白蛇死后,身躯化作一条白色山脊留在了人间。
西望去,东雕虎、西雕虎、狼虎窝、阎王鼻子,万千红叶,微红的、猩红的、酡红的、赭红的、殷红的,赶着趟儿地翻过山谷,越过山梁,仿佛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群山,夏日里一向傲气的绿叶被淹没进去,星星点点,最后变成点缀。
霜积秋山万树红,霜降过后,漫山黄栌会更红,这里会更美。
丁酉年八月廿五日山中归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