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故
事
聚乐村
中华老字号
聚乐村,在山城可谓数的着的酒馆,上世纪初期坐落于西冶街北段,现新址在张博路赵庄段。我所能记住的是在西冶街的那一段历史。
炉匠美食家
旧时西冶街是博山琉璃行业最集中的地方,方圆几里遍布百余家炉铺,琉璃行的炉匠们又是一群有名的吃家,他们不但喜欢吃,且喜欢亲自动手做,俗称半把刀,个个都是行家里手。所以,你酒馆的酒肆、菜品必须要经得住琉璃界食客们的品尝和挑剔,过了他们这一关,过往食客对你的菜肴就再不会提出啥意见来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1927年聚乐村在东圩宋家胡同开办成记分号时的全家福。中间坐者为股东,其中左三为张焕宸,最后一排招牌左为经理栾玉琢,右为会计刘岱峰,右一戴帽者副经理王光镛,前面蹲着两排为当时的部分关门弟子,其中有建国后的名厨李永昌、冯兰谱等)
听家父讲,聚乐村的栾二掌柜,是一位品味极高的美食家,汆菜的汤头厚道不厚道,炒菜的火候足不足,炸货的外皮脆不脆,搭眼一看,八九不离十。营业期间,栾二掌柜的从不进厨房,只拿一把南泥壶,端坐于二楼长廊,嘴对嘴的喝茶,居高临下看客人喝酒行令,客人如果把菜肴一扫而光,他自然是声色不动,但却暗暗自乐,如有哪一桌的菜剩下,他必须得过去,亲口品尝一番。莫以为这掌柜的口馋,他这个品尝倒是极有讲究的。
晚上,送走最后一位客人,灶上的,案上的,跑堂的,大家围拢一起吃后晌饭,其中肯定有那么一两个菜是掌柜指定要的,而这几个菜就是白天他品尝过的。他让大家一起吃,一起琢磨这个菜还有啥不足。掌勺的,爆油锅的自然就悟出制作过程的不足,立马改进。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就是经过栾二掌柜多年的打理,聚乐村生意红火,如日中天、经久不衰,创下了响当当的老字号。他用一条朴素的道理折服大家------人家花钱是来吃东西的,花了钱又不吃,自然这东西就没做好。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聚乐村成记股票”第六号一张,时间为中华民国十六年2月(1927年)
开酒馆,菜好吃了,人家传名,一传十,十传百,好评多了,买卖自然兴旺,假如今天张三剩个菜,明天李四留下菜不动,早晚这酒馆就得关门。
七十年代后期,我的小学老师昃继广调区志办公室,撰写聚乐村志,我曾与老师交谈这段轶闻,老师很是感兴趣,把它收录了进去。
窃以为,时代虽然变迁了,但是经营理念没有变,老一辈人在他们的经营实践中,摸索出了实用性极强的生意经,虽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却体现着“顾客满意是真理”的基本道理。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