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山主峰游记
转载
闰土于 2017/05/11 14:00:3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闰土
作者:闰土
2649 阅读
0 评论
28 点赞
岳阳山主峰
岳阳山,顾名思义,就是一座向阳的大山。其东西走向,山峦逶迤长约二十公里,据说大小山头有九十九个,从南面观之,山势向阳,经过千万年的风雨侵蚀风化,各个山头裸露耸立,处处悬崖陡壁,十分的威严壮丽。由于南部淄河流域地势低洼,更显得岳阳山高大威猛,像一道天然屏障,遮挡了北部天空。
地大有边,水长有源。岳阳山的主峰位于源泉镇北崮山村北邻,海拔811米,是淄博第四大山峰,人民公仆焦裕禄纪念馆就在山脚下,博山至临朐省道蜿蜒顺山而过。当你乘车从山下路过,不免会抬头仰望主峰的景色,悬崖峭壁的山峰上白云缭绕,山顶上的庙宇时隐时现,犹如天上仙宫。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讲,岳阳山主峰上有座庙宇,在上世纪初时期香火很旺盛,每年的庙会,四面八方的信男信女都不畏艰难翻山越岭前去朝拜,山上有一座五层楼阁,清晨如果是好天气,通过楼阁最高层的东窗户可以看到日出东海的美景。
前几年,我曾经到过岳阳山的仙人台,但离岳阳山主峰还有一段距离,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前去领略它的景色。直到二零一三年正月初六,在几个亲戚的邀请下才一起去了岳阳山主峰。那天天气还可以,我们把车子放在山脚下,沿着用石块切成的十八盘上山。虽然春寒料峭,草木枯黄,但向阳之处已露出春的气息。借着酒力,好不容易到达山顶,又经过一段曲折的山路,终于到了主峰。庙宇就建在主峰上,清一色长条石块垒切的石墙,与整个山峰融入一体。庙门朝西而开,周围是几个破旧的配殿和琳琅满目各朝各代的石碑。由于年代已久日晒雨淋,以及文革时的破坏,很多石碑上的字迹已经很难辨认。进入院中,高大的后土真君殿在山峰的最前面,面向空阔的碧空,门前几步就是几百米深的深谷,真可谓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向前一步粉身碎骨。穿堂而过,后面是二层的玉皇阁,里面挤满了各路神仙的塑像。奇特的是下层的窗户是用石头凿成的铜钱形的,匠心独裁的风格别有一种韵味。四周遍布着一些破旧的配殿和楼阁的废墟,只有从那些破旧的痕迹上可以看出曾经有过的宏大和辉煌。在一个小院里,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铁塔,是上世纪用来转播电视节目的,现在也被冷落在那里锈迹斑斑。小院的两间北屋里,住着两位看庙的老人,年纪都在七十多岁,看到我们前来都十分热情,邀请我们到屋里坐坐,屋子不大,里面有一盘火炕,很干净很暖和。在交谈中,我们得知,他们都是崮山村的村民,在山上已经好几年了,每人每年只有一千多块钱的补助。他们在山上种植粮食和蔬菜,偶尔下山买点生活必需品,生活虽然清苦,但是与世无争,倒也快活。老人们讲,岳阳山的庙宇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近六百年了,刚开始规模并不大,有一年山上来了一个四处云游的道士,名字叫杨正秀,后人称他杨道士。杨道士看到岳阳山主峰前壁陡峭如削,后山坡缓林密,是个修道的好场所,就决心留下来扩建庙宇,教化周围村民。可是建庙没有资金怎么办?他只好用炼丹的技术,用些废铜烂锡铸成假元宝,作为资金扩建庙宇。日后东窗事发了,官府把他抓去,问他为什么铸造假元宝,他说是我无家无业,铸造假元宝是为了建庙。当官的说六十年以后假元宝就会褪色,那时候人们就会知道是假的了,那时候怎么办?杨道士说,六十年以后有你还是有我?到那时我们可能都没有了,但是建好的庙宇还在。当官的被他的执着打动了,没有追究他的罪责,告诫他不要再造假元宝,回山好好修炼。那个时候山上庙宇的规模是最大最好的。以后各朝各代又几经修缮,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庙宇被一伙土匪抢占,他们利用山上的地道关押绑来的肉票,遭到主持的强烈反对。土匪们恼羞成怒,把主持挖眼掏心,又把山上的道士尼姑杀的杀,赶的赶,一把火把庙宇都烧了,大火一直燃烧了三天三夜。土匪们占据山上不久,就来了日本人,日本人想收编这些土匪,谁知这些土匪宁死不当汉奸,最后被日本人消灭了。现在的庙宇还是上世纪末周围村民集资修建的。听了老人们的讲述,更觉得整个山上充满了神奇般的色彩。
告别了两位老人,我们沿着杨道士修建的地道来到后山,这里树木林立寂静无声,在树木葱葱的几块山坡地里,依稀的排放着几十座坟墓,有的坟前立着墓碑,有的只是一堆黄土,他们都是几百年以来在庙里仙逝的道人和尼姑。仔细看看那些大一点的坟墓,大都被盗墓贼盗过,一个个盗洞,显示着现在有些人肮脏丑陋的灵魂,看后不免让人感到气愤和悲哀,那些活着不求名利只求清净的人,为什么死后还得不到安宁!
回到家中,随手写了首诗以作纪念:
【2012年1月29日】
巍峨壮丽岳阳山,苍茫耸立天地间。
丛中石径十八盘,峰顶楼阁现奇观。
碑林诉说前人事,众塑难了今生缘。
何时抛得情与利,幽居空窟做神仙。
二零一四年,岳阳山主峰西侧矗立起了几个高大的风力发电机,远远地望着那些随风旋转的飞轮,心想,山上有多了一些景色,有时间再去看一看。
二零一五年仍是正月初六,我们几人按照原路重上岳阳山。登上山顶,就看到一座高大的铁塔矗立在新开垦的一个广场上,就像一架正在着陆的大型飞机,旋转的飞轮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山坡上开垦出一条宽阔的大道,很多生长了几百年的乔木被连根拔起堆在一边,裸露出斑斑的黄土和粼粼的山石。不足百米远的山庙风貌依旧,只是少了一位看庙的老人,听说他在一四年已经故去。
站在庙门口,看着那些高大的发电机,听着飞轮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心中在想,当年杨道士为建庙宇,舍身施法铸造假元宝,建成了这片清净之所,如今却是喧哗无比,不知是现代社会的进步,还是古代文明与现代发展的冲撞,如果杨道士还在世的话不知是何等感想。更有趣的是,在庙门外的路边上还有一块三只见方的石碑,是民国年间有博山县建设局设立的,上面大致上说,不论是山上的道士还是山下的村民,都要爱惜和保护岳阳山的林木,不得放牧牛羊,不得乱砍乱伐破坏植被,有违反者严惩不贷······
看后有何感想?只能让人一笑了之。
后来与一位同学聊起庙中的事情,同学问道:〃山上既然是庙宇,应该住着和尚,怎么还有道士呢?〃听后,令我无言以对。看来,对于庙中之事,还需要人们更多的考证和探索。
写于二零一五年十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