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王献之,琅琊人(即现在的临沂市),是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自幼聪颖好学,再加上出身“书圣”门第,从童年起,就跟父亲王羲之习练书法。他到十几岁时,已小有名气,便骄傲自满起来,不想再勤学苦练了。
可献之的母亲总觉他的书艺虽已出神入化,若与他的父亲相比还差的很远很远,便时时念叨儿子应在笔力上继续下功夫,献之却不以为然,很想找个机会跟父亲的书法比试一番。
有一天,某县城的知县来请王羲之书写城门上方“天下太平”的匾额,正巧他不在家,献之难得遇到“大显身手”的机会,便代父书写了匾额:谁料他一时粗心,“太”字下方少点了一点,又被粗心的人将匾额悬挂在城门的上方。
父亲得知“太”字下方少点了一点,怕丢了自己的脸面,乘夜深人静时,来到城门下,用一顶毡帽蘸满墨汁,对准“大”字下方投去.结果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点得恰到好处。
翌日一早,出入城门的文人墨客,无不赞誉“天下太平”中的“太”字下方那一点,是“妙笔生辉”,点出了神韵,就连献之的母亲也赞誉地说:“吾儿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象父亲.”
有一年,主献之外出寻师访友,来到现在的博山区南博山镇的一座山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妈妈,正在屋檐下烧火烙单饼。饼熟了,她就用根木劈从鏊子上挑起,从肩头上往后扔.饼摞饼,整整齐齐的垛了尺半多高.饼一般大,边一刷齐,象是从一个模了里磕出来似的。王献之看后非常诧异,至前参拜老人,这才发现她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问起老人是怎样学会摸索着烙饼,又是如何达到这般精巧程度时,老人说: “这有啥呀,不过是王羲之的字——以熟而已呀.”
大娘的话,象炸雷般的震惊了王献之!这使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勤学苦练,是技艺的成功之本!他决心向这位双目失明的烙饼老人学习——她失明扦饼,他闭目练字:她熟练的扔饼,他娴熟的挑勾。久而久之,他练出个“熟练”而
已。
有一天,老人对王献之说:“象你这软胳膊簌手的,少气没力,写出的字哪会有劲呀?我看你还是练练笔力吧。”
说罢,她便引领着献之走出柴门,指点东面一座山,这山只有四五百米高,看上去却苍苍茫茫,变化无穷……他们沿着弯曲的小道,献之搀扶着老人拾级而上。
献之仰首望那山巅,隐隐约约,似乎有一人立在一笔架前挥臂书写着什么。待登上山顶才看清楚:原来在山腰看成是人的是一棵驼背的柏树,看成笔架的是山巅的形状。
献之立在笔架前,环视了一下四周,激情按奈不住地连呼: “有气势、好笔架!”大娘说: “练吧,这儿是个好地方!”说着,出手便拔出一株小松树,顺手交给献之又说:“就用它当笔,在兰天下风云里练吧!我要下山烙饼去了.”
献之望着大娘下山的身影,简直象一朵轻飘的云——献之想:看来她老人常到山上拾柴,下山下惯了。也属于“熟练而已”吧!
老人走后,就这样,王献之白日里蘸着云雾写,夜间蘸着月光写.手腕累了,把笔放在“笔架”上.写一阵,歇一会儿,写一阵……谁也说不清王献之在这写下了多少风雨,多少雷电,多少松涛,多少飞瀑……
自此,人们便把这座山叫“笔架山”。
打那以后,传说这山顶的上空,时常出现各种奇怪的幻影,有时龙飞风舞,有时如豹窜虎跃,有时如林海松涛,山瀑鸣泻。气势磅礴,变幻无穷,引无数文人墨客倾倒!
搜集整理者:孙迎谟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