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客观的讲,回忆当时整个七、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初那个文化匮乏、生活清贫的特定历史时期,颜山电影院、博山电影院、博山人民剧场以及淄博市工人文化宫,还有那个有些简陋的山耐俱乐部,都承载了山城人民太多的文化期许,在当时可以说是社会民众丰富精神生活、抒怀心灵追求的重要源泉,至少我对此感受颇深!
记得82年《少林寺》刚上映的时候,一天24小时不停的循环播映,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还是十岁顽皮孩儿的我跟着叔叔也到处的淘票,眼见着一些猴急的市民骑着个大金鹿破自行车,来回穿梭于博山电影院和颜山电影院等几个影院间,拥挤在电影院售票口或出入口旁,只为求得一票,我想着那时候只是在凌晨后的夜场2点多和4点多的时候才能侥幸的买上票,一饱眼福,过一把瘾!
再后来有很多经典的电影作品涌进了我们的生活,在内心深处镌刻上了永恒的印记,例如包括《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生死恋》《追捕》《今天我休息》《小字辈》《小街》《小花》《甜蜜的事业》《咱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等等等众多的佳品,举不胜举。记得当时在西冶街南头福门桥处(博山百货大楼西侧对过)立有两个专属博山电影院的巨大的电影海报栏,每逢有什么新片上映都会提前有巨幅的海报展示,风格各异:中国电影充满革 命情怀,外国电影的唯美浪漫,战斗电影的热血激昂,反特电影的迷雾重重,喜剧电影的诙谐幽默,爱情电影的质朴无华.....。
要知道这些巨幅海报都是博山电影院的美工根据电影拷贝跟片发过来的小海报进行充分放大后一笔一笔的勾画出来的,单单那一幅幅构思巧妙、惟妙惟肖、内涵极强的画面就足以让人流连驻足的欣赏一番,也吸引了众多来来往往的市民仰头张望,那些精致的电影海报已成为那个颜色单调的社会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一抹亮色!
那时候能够看场电影,那种心灵与视觉的冲击和享受真不是现在什么物质消费所能比拟的!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些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对自己的一生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到现在人过不惑之年,却愈发的怀念那时能单纯的看一场电影的单纯年代,怀念那段年少的岁月,以及那时候的电影院......
只是遗憾得很,随着改革开放,时间的流逝,在后来一切向钱看、不管黑猫白猫论的唯GDP论的荒谬政策导引下,似乎又开始了一个大干快上、急功近利的经济大跃进时代,从而彻底摧毁了美丽的山城,近百十年的极富有北方地域民居城镇文化的西冶街、税务街、辘轳巷、大天井、九曲十八弯等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建筑在所谓的城市化进程中被无情的摧毁了,包括这承载了一、两代人甚至更多人儿时回忆、成长梦想的重要文化场所博山各大电影院也纷纷消失匿迹。现在每次到博山,放眼望去,高楼林立、道路宽敞的山城看似一派繁华,但给人内心的感觉确是遍地荒芜、物是人非......!
现在的博山,何处才是寄托人呢们心灵的一份港湾和归宿呢?恐怕,一切都淹没在过往云烟般消散的历史回忆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甚至是一种碰触心扉的痛..........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