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2000年历史的"博山炉",第一次见~~~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公众号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2000年历史的"博山炉",第一次见~~~

转载 boshan12016/10/11 09:19: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美食博山 作者:美食博山 198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历史上的博山炉,为什么要用博山的名字,汉朝兴起的博山炉,真的是博山造,难道博山在汉朝就已繁荣、鼎盛?


博山炉的由来


中国自古就有熏香的习俗。远古先民在燃烧柴草的过程中,发现了香草、香木的功效,于是便有意识地将其放在火中烧熏,以净化空气,改善生活环境。随着熏香习俗的传承流播,熏香文化得到发展,熏香器具也应运而生。至迟到战国时期,一些熏炉的制作已经达到了令今人难以想象的精湛程度。

两汉时期,社会稳定,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熏炉的风格开始由异彩杂陈的局面逐步趋向统一,有了代表时代风尚的特殊形制——博山炉。



博山炉的博山是指什么?


博山炉的“博山”,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实际上确有此地,其地在蓬莱以西的山东鲁中,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博山区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该区东南。自古博山一带(古称颜神镇)是我国古代陶瓷、窑业的重要产地。博山炉之名即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又合产地之名。




博山炉掀起帝王求仙风潮

博山炉上的众多羊角形尖角代表博山,博为广、大、多等意,“博山”即蓬莱众多仙山。在古代回乡神话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魂归泰山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东海三神山了。泰山神话因神仙鬼魂的加入而壮大,自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遣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三仙山,东方燕齐首先刮起了求仙风潮。求神仙的基本动机是求长生不死。它只不过是泰山神话的一个支系。



香炉已是千年香文化的记载标志

历经千年的中国香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真正记载其各阶段发展状况的标志是各个历史朝代使用的香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被称为鼻祖的,是汉代的博山炉。

博山炉的记载

1唐代诗人李白


唐代李白在一首爱情诗里《杨叛儿》中,提到博山炉。诗曰: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李白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却男女感情有关。



2琉璃生产追溯至唐朝

琉璃工业作为窑炉业发展的新境界 ,在博山的历史可追溯为唐代。

博山琉璃生产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李亢在《独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开元间,有长安贩夫王二狗者,尝往返淄郡贩丝,微利也。一日,孤馆遇盗,财物尽失。二狗叹曰:天不助我。遂悬梁欲自尽。冥冥中见一老者,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温文尔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宝”,高祖赐封财帛星君李相公是也。

星君曰:“尔当大富贵,岂可轻生!不闻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宝一枚,乃去。二狗遂贩琉璃,成长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赐,易名元宝。

3故宫博物院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杨伯达先生曾说过:“炉神文化在淄博,别无二家。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