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秋谷传奇
转载
成龙之龙于 2016/02/29 15:11:4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网络
作者:西冶街网
158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出博山城东门,有一条南北狭长的山谷,名叫秋谷,它东依荆山,西靠峨岭,双峰耸翠,范水中流。站在谷口的后乐桥上一望,真有如在图画中的感觉,这灵山秀水曾养育了清初的着名诗人赵执信。
一
话说清朝康熙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山东益都县颜神镇城北门里,赵家大院里张灯结彩,喜气盈门,人人笑逐颜开。原来是增生赵作肱喜添贵子。这新生婴儿长得耳大面方,天庭饱满,唇下有一黑痣,俗称“吃嘴痣”,一脸富贵之相。然而让人心焦的是,这孩子一出生便大哭不止,除吃奶时稍停外,不论是抱是躺,总是不停止哭声,给赵家人喜庆的心头笼上了—层阴影.
孩子的爷爷赵双美更是焦急,担心孩子这样哭下去会凶多吉少,便赶紧派人请来全镇有名的老中医诊视。老先生又是把脉又是看舌,最后摇摇头说:“老朽才疏学浅,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病症。惭愧,惭愧,”说着便告辞了。这一来赵双美也没了主意,只是摇头叹息。孩子的母亲看看孩子哭得可怜,也止不住眼泪直流。孩子的父亲赵作肱急得在地上团团转,为了消除烦闷,他信手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读了起来。读着读着,忽听妻子在里屋喊;“他爹,快来看!”赵作肱以为出了什么意外,赶快跑进去,只见婴儿竟止住了哭声,闪动着小眼睛,仿佛在聚精会神地倾听什么!妻子解释说:“自从听见你读书,他就不哭了。”赵作肱高兴极了,忙又拿起书读了起来。随着他读书声调的抑扬顿挫和感情的喜怒哀乐变化,婴儿竟也时而倾听,时而微笑,甚至手舞足蹈。这可真是天下奇闻!消息很快传遍赵家内外,上下人都奔走相告,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孩子的爷爷赵双美更是欢喜得直翘胡子,他亲自读书给孩子听,果然应验.便选了—名当过几年伴读丫鬟,专管念书给孩子听,赵家父子—有空闲也轮流给孩子读书。一家人都把这婴孩当成天赐
的珍宝,从这双手传到那双手,真是放下怕碰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精心地培养和照料。
二
光阴茬苒,转眼婴儿“百岁”大喜的日子就要到了。一天,孩子的爷爷赵双美闲来无事,便让丫环把小孙孙抱来玩耍一会,又读了一段孟子的文章给他听,老人家兴致勃勃,想到该给小孙孙起个名字了,等孩子“百岁”的时候,客人们问起来也好告诉大家。同时又觉得这孩子确实出奇,应该让神灵给他取名,图个吉利。
这天上午,双美分咐家人在院子里摆上香案,自己亲自折叠黄表线,书写了天地牌位: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神之位。他跪拜完毕,命一个不识字的丫环到书房里随意拿来一本书,放到婴儿面前。只见孩子胖胖的小手把书乱翻一阵,最后落在一处。众人看时,原来丫环拿来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孩子按的一处是《诸葛亮传》中“欲信大义于天下”的“信”(shen)字,他按辈份是“执”字辈,于是叫他“执信”全家人欢欢喜喜,忙对天地叩头谢恩。
正在这时,忽听门外有叫卖之声,门人进来报说是一位卖书和文具的。赵双美一听说:“我正要买一套上好的笔砚,给小孙孙做“百岁”礼物,快请进来!”
挑担进来的是一位三十岁上下的人,生得眉清目秀,一副书生模样。只见他把书担轻轻放下,对着赵双美深深一躬道:“请问者爷,贵府可姓赵?”双美问答:“正是。”“三月前可喜得一位公子?”“不差,先生何以知道?”来人道:“我是来拜师的,三月前听说老师降生在贵府,我便—路寻访来到这里,总算是找到了,千里迢迢为了见老师—面。”
双美越听越摸不着头脑。来人见双美纳闷,忙解释道:“不瞒老爷说,我名叫田存俭,本不是买卖人,家中也是书香门第。我自幼熟读经书,决心考取功名,窃以为读书还算刻苦,学业日进。怎奈自从十六岁开始进考场竟屡试不中,看看已过而立之年,却还是个秀才。今年秋闱又近了,入试前我请算命先生卜了一卦,谁知老先生说,今年你不必考了,录取你的主考大人才刚刚出生呢!二十年后方可进考场。学生不信,问他恩师生在哪里?他说是山东青州府颜神镇赵家。学生仍是将信将疑,便扮作卖书郎一路寻了来。今日看来,果然不差,我要见恩师一面。”
赵双美听罢暗暗称奇,心中着实高兴。忙令丫寰把小孙孙抱出来,田存俭—见,忙双膝跪倒,口称:“恩师在上,受学生一拜!”拜毕,从书箱里拿出一块—上好的端砚和两管精制毛笔交给赵双美,作为对恩师的一点进见礼。双美忙替小孙孙收下,置酒设筵款待田存俭。第二天存俭使告辞而去,等侯佳期不提。
三
小执信聪慧过人,六、七个月时便咿呀学语,不仅会喊“爹”、“妈”、“爷爷”,还时而说出一些书中的短句,惹得一家人哈哈大笑。亲戚朋友们来访,大家都以一睹神童为快。不到两周岁,小执信已经能够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书,还背熟了几百首唐诗宋词,这时他已不满足于在大人的口授下背诵,常常要亲自翻看,对那些有插图的书,他特别喜欢,有时一边翻阅,还一边学着大人的样子,拿笔在纸上又写又画。
有一天,赵作肱吃罢早饭刚要出门,专管照看小执信的丫环进来说:“老爷,让公子进学堂吧!”作肱说:“他还不到三岁,太小了。”丫环说:“公子近来特别爱翻书,还指着书上问这问那的让我讲,我说不会,他便又哭又闹。”作肱听罢,便与父亲商量,请来一位当地名儒,到家里来为小执信讲课,开始系统地学习经、史、子、集。
四
小执信进入家塾,真是如鱼得水,终日诵读不倦,赵作肱怕他过度劳累,伤了身体,与塾师商量,每日规定几次歇息时间,并找了两名本家孩童伴读,歇息时和他一起玩要。
在家塾里,执信学问大进,不到两年便记熟了“四书”和《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还背诵了大量诸子百家的文章。学习写诗作文,也是一点就通,教他的儒师赞不绝口,常对作肱说:“从未见过这样聪颖的孩子!”这期间,常有社会名流,文人学士前来造访,都愿一睹神童的文采,或求字画,或传抄执信作的诗文。然而赵双美赵作肱父子,深知王安石《伤仲永》的感慨,怕误了执信的学业,很少让他见客。
却说执信八岁这年秋天,原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辞官还乡,在颜神镇家中举办乡谊酒会,致书赵作肱,请他携执信一同赴会。
这天,颜神镇大街孙府门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来赴会的有身居要职的达官贵人;有腰缠万贯的豪绅巨贾;有久负盛名的骚人文士,大家齐集一堂,飞怀传盏,高谈阔论。
小执信的在场更使宴会增添无限情趣。先是有几位宾客出一些风、花、雪、月的题目让他作诗,执信无不应声而就,且时有奇句出现,不时引起阵阵喝彩声。最后孙廷铨老人指着窗台上的一盆白海棠为题,让他作海棠赋。只见小执信略一沉思,旋即朗声诵道:“碾冰为土,凿玉为盆,秉梅花之精魂,含梨蕊之清芬……”一语出口,惊动四座。接下来执信又颂扬了白海棠的高洁,并借以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廷铨老人不住颔首捋须赞曰:“远大器也!远大器也!”说完亲自作主,把自己长子孙宝仍的女儿许配给执信。赵作肱连忙率执信拜谢,众宾客无不拍手相贺,尽欢而散。
五
自参加乡谊会后.执信名声远扬,他读书也更加用功了。到十三岁时,家里人采纳儒师的建议,让他参加童子试。执信不负众望,一举考取秀才,全家置酒庆贺。
却说到了执信十七岁时,正是大比之年。赵执信第一次来到名城济南参加乡试。只见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风光秀丽名不虚传。他游览趵突泉,泛舟大明湖,寻幽千佛山,听涛黄河岸。陶醉在灵山秀水间,时时吟诵诗句寄兴抒怀。好客的济南,以她特有的柔情接待了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知识分子。
考试完毕,贴出了大榜,省衙门前人声鼎沸。话题很快便集中在第二名举人赵执信的名字上。有的羡慕他年轻中举,有的则怀疑他行贿作弊,特别—班落榜的当地执绔子弟更是吵闹得厉害,他们不信这个乡巴佬能考出这样好的名次。
为了压服口声,主考官破格将赵执信的考卷抄出贴在大榜旁边。这一招真有效,人群一下子被赵执信的文章所折服,纷纷传抄诵读,一时间,济南城里的价格竟涨了—倍!
第二年春天,十八岁的赵执信赴京都应考,经过会试殿试,中了进士,并被选入翰林院,年轻的赵执信科场得意,名满京华。当时同入翰林院的名士,毛奇龄比他大三十九岁.陈维崧比他大三十七岁,朱彝尊比他大三十三岁,这些老前辈都非常赏识这位青年知识分子的才华,与他结为忘年交。
一连几年,赵执信仕途顺利,他二十三岁便担任了山西乡试正考宫,二十五岁又晋升为右春坊右赞善,这期间他的文名大振,当时的一些着名作家诗人,如洪升、查词琏都与他结为挚友。
然而赵执信的政绩文名,也招来了一些显贵们的嫉妒,正当他踌躇满志欲一展雄才的时候,却遭受到统治集团的无情打击.
六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的一天,赵执信收到好友洪升的请柬,约他在华盛楼观演《长生殿》,这是洪升写的新剧本,由京师演技最高的“内聚班”演出。应邀赴会的同僚好友五十多人,大家一边饮酒,一边观剧.窗外风清月朗;台上琴声悠扬。扮演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演员细腻生动的表演,把人们带入—种柔美缠绵的艺术境界。直到月上中天,戏方收场,官员们都纷纷向拱升祝贺剧本的成功。
第二天一早,赵执信还没起床,洪升便赶到他的寓所。二人来不及寒暄,洪升面带惊色曰:“出事了!”赵执信边起边问;“何事?”“观剧一事被给事中黄六鸿告发了!听说名单上第一个就是你。”
“告到哪里?”“西曹。”赵执信记想上次论诗,当面指出黄六鸿诗中浮华的毛病,得罪了龌龊小人,便说:“姓黄的昨晚没在场,不知底细,咱们尽量不要连累别人。”
“嗯,”洪升说,“今天西曹可能要审理,我回去准备一下。”
洪升刚走,西曹便派人来传赵执信,赵执信随来人来到西曹。
“赵大人,昨晚的戏演得好吧?”西曹长官面带冷笑。
“很好。”赵执信平静地回答。
“佟皇后丧期末满,张乐欢娱不太合适吧?”西曹长官单刀直入逼向执信。
赵执信不语,心中气道:“假正经!前天你不也偷请戏班演过戏吗!?”西曹长官又问一同看戏的还有谁,执信矢口否认,西曹暗中向执信索贿,也被断然拒绝!赵执信软硬不吃惹怒了西曹,加之执信平时恃才傲物得罪了一班权贵,他们乘机添油加醋,要西曹严惩赵执信。
七
且说长生殿案发后,赵执信还认为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巳,哪里料到这班权奸竟玩弄起借刀杀人的伎俩,便下定决心与统治集团决裂!他致书吏部,声称突患眼疾双目失明,请求辞官回乡。
当时朝中派系斗争复杂,各派互相倾轧。黄六鸿受派系头目的唆使,密告西曹曰:“吾观赵某眼疾有诈,有一法可探知虚实。”于是他如此这般说出一条毒计。
第二天,西曹提审赵执信,只见堂上放一口大锅,里面盛满了烧开的豆油.等赵执信用竹竿打道蹒中山而来,便有两名差役走上前去,架着执信从滚油中淌过。只听执信惨叫一声.昏迷过去。
为了掩盖其滥用刑具的罪责,西曹匆匆宣布革去赵执信的官职,派人把他送回寓所。
且说赵执信回到寓所,换下靴子却安然无恙!原来黄六鸿的毒计被一位在西曹任职的官员偷听到了,这人便是赵执信任山西主考时中举的田存俭.他入仕后对赵执信的感情一直很深,当晚听恩师有此大难,便连夜赶到执信寓所送信,并帮助恩师想出了一个应对的法子:在长筒靴子上刷几层大漆,外面又贴上一层布,瞒过了西曹。
为了防止黄六鸿等再下毒手,赵执信便带领家人急速离京.一面派人用快马赶回山东家中,假说自己已死,让家里置棺出殡,一面换了便装绕道还乡。果然,黄六鸿一伙仍怀疑赵执信眼病是假,派亲信到山
东青州府颜神镇赵执信的老家打探。来人走到赵家一看,家里正披麻带孝给赵执信出殡,使回京复命去了。
从此刚刚二十八岁的赵执信使结束了十年的仕宦生涯。
当时京都曾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对他的才华和遭遇表示惋惜:“秋谷(赵执信的字)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八
回乡以后,赵执信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多年的漫游生活,这期间有不少和他同时被革职的人,又通过各种渠道重新爬了上去。有人也曾劝他谋求复职,对此,赵执信在一首诗中写道:“解道萧韶能引凤,何妨一鹤不来仪!”充分表达了他与最高统治者分道扬镳的决心。
统治集团少了位合作的奇才,诗坛上一颗明星却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彩!长期的漫游生活使他能够广泛地了解人民,写下了大量反映民间饥苦的诗篇。
六十四岁后,他定居秋谷旁边的别墅田园,直到八十三岁去世前夕,从未停止笔耕,他以自己的人品和诗作树起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