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传说:油篓坟的传说
转载
成龙之龙于 2015/12/17 15:56:5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网络
作者:西冶街网
273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在博山城西北近十公里处,原有一座露出地面的坟墓,其形状象一个巨大的油篓子,故名油篓坟。
这坟虽没有葬过历史上的名人,也没有什么古物,但是关于它的一段传说,却经久不衰地挂在老人们的嘴头。
相传,不知何朝代何代,有一个刚继位的皇帝传下一道圣旨,大意是:凡年到六十岁还不死的老人,一律按死人处置,送他们进坟墓。这个皇帝怎么这样痛恨老人?又何这样残忍无情呢?这还得从他当太子时的事谈起。
有一年,外族入侵,这位太子奉父王为命,带兵迎敌。那时太子血气方刚,作战勇猛。战争一开始,便接连打了几次胜仗。有一次,敌军又挑战了,太子率兵与敌厮杀一阵,敌军如潮水般败退了。太子便乘胜追击,紧咬住敌军不放。追到一座荒山密林时,敌军拐了一个弯,便不见了。太子的军队对这一代地理不熟,围山林转了三十三个圈也找不到出口来路,太子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正在这时,从山下走来一个砍柴的老人,他头发稀疏,面色憔悴,十指乌黑,背着一捆柴,走一步,喘会粗气。太子见此,很高兴,便向他问路。不料,这老人象耳聋似的,问了好半天,仿佛才听懂,他顺手向北方一指,也不知说了些什么,说完就向密林走了。
按这老人指的方向,太子人马爬坡越岭,来到一条大沟之中,只见两面是陡壁,前面是悬崖挡住去路。太子知道不好,还没来得急退兵,崖上万箭齐发,好端端一支人马被歼灭在这里。
太子多亏有重将掩护,骑的又是千里马,飞也似地奔出大沟,但他也身重伤。那马驮着他,跑啊,跑啊,从早跑到天黑,才好歹回到自己的营房。
马也累死了,仗也打败了,太子也卧病不起,他算恨透了这个砍柴的老人。
回到朝中,老皇帝在一班老臣的挑拔下,说太子无才无能,废了他继位的权力,要把皇位传给庶弟。
这些老臣之所以进谗言,是因老皇帝年龄一大,就不像过去那样兢兢业业治理国家,而是贪恋酒色,重用这般老臣。这般老臣投老皇帝所好,弄得国一昌盛,民怨四起。太子曾劝过父王疏远他们,这下可得罪了老臣。所以他们趁机煸风点火,把太子废了,赶出了京城。
到了老皇帝驾崩,太子已近中年,他率兵用武力夺回了皇位。从这时起,他算是恨透了年老的人,包括他的父王。他认为老年人糊涂透顶,活着不但无用,简直是一害。所以一继位,就下了这道圣旨。
从那时起,有人便把年龄大的人叫做“老害”,直到今天,这种叫法尚未完全绝迹。
自这圣旨下达后,全国是怨声载道,哭声满天。不知坑害了多少老人!说也怪,少数不孝子女手舞足蹈,称颂万岁皇恩浩荡。
闲言少叙,话归正题。那时五龙庄(今博山蕉庄)有这样一个人家,父子二人,相依为命。父亲叫孙继明,年近六十,他虽白发苍苍,但身板硬朗,精神抖擞,话音响亮,是一个走乡串户的好郎中。儿子孙顺,年近二十,为人勤快忠厚,在家耕种那祖上留下来的几亩薄田,家庭日子蛮可以的。这圣旨传来后,孙顺就愁眉不展,生怕父亲离开自己。老朗中却一天到头乐哈哈的,忙于给庄里乡亲看病,象什么事也没放在心上。
到了老郎中六十岁那天才对儿子说:孩子,你还没有成家,我放心不下,想来想去,我总想出个办法来了。“孙顺一听,急忙追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使父亲不死,老郎中不紧不慢地说:“圣旨上不是只说六十岁的人要进坟墓吗。我看咱这样,买些砖石,在咱村西地里垒座大坟,到时候,我住到那里面就等于进坟了,村里的老人愿和我做伴更好,我们可相互照顾。”孙顺听后,马上愁云散尽。第二天就买砖修坟,干了三天三夜,坟修好了,象大油篓,便取名叫油篓坟。
这坟留下了一个小入口,可钻进人去。不几天,老郎中便住进去。村里几位年龄大的老人也相继住进去。子女们按时送汤送饭。从此,他们不敢再出来了。这坟里又阴又湿,气味又不好,可是这些老人想到总比死去强得多,也就生活地有些快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一年过去了。第二年春天,皇宫里突然传出一个消息:公主得个了怪病:头发片片脱落,脸上布满黑斑,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变成了丑八怪。皇帝找了多少个名医,也没有治好公主这病。这可愁坏了皇帝,便贴下了皇榜。求人医治。
老郎中听到这消息,十分喜悦,说老人们出头之日到了,便打发儿子孙顺进京揭了皇榜。
皇帝问孙顺有什么办法能治好公主的病?孙顺说是替父亲来揭榜的。皇帝说“你父亲为什么不来揭榜?”孙顺便跪下说了父亲无法来的原因。皇帝听后,不知说什么好。为了给女儿治病,便说:“我赦他无罪,让他进京,不过医治不好,全家处死!”接着派人接老郎中进了京城。
老郎中看了看公主的病状,连说:“好治,好治!”便开了一个药方。这方需要的药材也实在奇巧,上面写道:老马的蹄牝牡各一个;老鹰的爪雄雌各一对;老虎的骨公母各一块;百岁老人的头发男女各一根;老松树的皮朝阳朝阴各一片,用四片老姜做药引,用唯老泉的水煎熬。
皇帝一看,奇怪万分,问这药怎么都带了个“老”字?
老郎中不慌不忙地回答:“万岁,公主的病是老化的病,你想年轻轻的怎么会这般模样,所以这就需要用带‘老',字的药物来根除,以毒攻毒,以老克老!”皇帝听了,觉得有道理。老郎中见此,又说:“我用这些药材是有讲究的。老虎有个‘老',字,能在百兽中称王,此骨药力最大;老鹰有个‘老',字,能在禽中称霸,此爪药国最强;老马千里之行全靠蹄;松老百年抱天立,干直叶茂皮最硬;姜是老的辣,水是唯老泉的甜,因此,都是治此病良药啊。所以,‘老',是一个宝,有时少不了。”
皇帝想了想,突然问:“你说‘老',是一宝,你为何不用老鼠做药材呢?”
老郎中不慌不忙地说:“万岁,带‘老',字的东西是有好有坏的,老鼠胆小怕人,面目可憎,行为可鄙,无一是处,怎么用它?!再如老屋易倒,怎么住人?!”
“那用百岁老人的头发有什么用?”皇帝追问。
老郎中说“人与物,其一理,人老也有差别:经多见广,老当益壮的有之;昏庸糊涂,眼花力衰的有之,不可一概而论。姜子牙九十多岁辅佐文王定天下,孔子年迈修春秋,
佘太君百岁能挂帅,我虽年老能治病,怎么百岁老人头发无用呢?人能活百岁,脑清眼明,头发生在头上,不脱不掉,是大有作用的!”
这番话只说的皇帝口服心服,点了点头,可是再看药方时,有些发愁,觉得其他药物都好办,唯独这百岁老人头发,现在难找!后悔不该下了那道圣旨。
老郎中见状,便说:“这个不难,我这里有两根银发,是以前两位百岁老人留下的,今天用上它吧!”
于是,老郎中拿到药材后,亲自配方,亲自煎熬,也不知用什么妙法,不过几日,竟然把公主的病治好了。
皇帝见老朗中不但治医道高,而且很有学识,要留他在京做大官,老郎中说自己年迈难以胜任;皇帝又要奉他儿子做官,老郎中也推此说:“小儿虽然年轻力壮,但无治国才能,不可误国误民!”最后,老朗中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请皇帝撤回那坑害老人的圣旨,让人们尊老敬老。皇帝答应了。
老郎中临离京城时,留下一首诗:“老人国一宝,经多见识高。力衰自然事,谦让最为好。子孙应敬重,伦理不可抛。赡养要耐心,遇事多请教。”
老郎中回到家乡,处死老人的圣旨也收回去了,五龙庄的老人从油篓坟中走出来,与家人团聚,大家真是欢天喜地。老郎中的儿子孙顺因孝敬老人,忠厚老实,提亲的人踏破门槛,不久,便找了临村一个好姑娘成了亲,一家人快快乐乐生活着。
随着岁月的流逝,那油篓坟早已成了历史的遗物。但从那以后,每当不孝顺父母的事发生,老人们总爱讲起这油篓坟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