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峨嵋山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峨嵋山

转载 2015/06/18 08:36:3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273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城东办事处

峨    嵋    山

    峨嵋山位于城东街道办事处南部,海拔281米,东西走向,因其形弯曲如眉而得名。民国二十六年 (公元1937)《续修博山县志》载:“峨岭,在县城南。山形秀曲如眉,一名峨嵋山。”自古就有“峨岭睛岚啼乱鸦”的诗句赞誉,为博山旧八大景之一。它东隔秋谷、范河与荆山对峙,西邻孝妇河与风凰山相望,南与神头接壤,北麓坡缓延伸至孝妇河畔。博山位于峨嵋山北麓,城内县前街古时为县衙所在处,现为博山区委区政府驻地,是博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博山地区为齐鲁交界之处,古齐国长城沿峨嵋山脊东西逶迤横贯全境。《博山县志》载:“自峨岭之脊,东逾秋谷接荆山,迤逦岳阳山以东逾淄水,接临朐,沂水界之东泰山”,“自峨岭脊西行,跨风凰山,连原山,王大岭,出青石关,西接莱芜境山,皆长城岭也”。经史学家考证“齐长城从春秋到战国,先后经历了一二百年之久告竣。”因年代久远,山脊上古齐长城时至今日已荡然无存。一九五四年山东省文管会曾派员对古齐长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近城的峨嵋山、荆山上清咸丰年间依城筑廓的根基保存得较完整。
    山脊中段有一始建于明代的“文笔峰”,因形似笔帽而得名,仅存一圆墩形基座废墟。二000年秋,博山区在各界呼吁下,于此新建文笔峰,使峨嵋山又增添一处旧日的人文景观。在“文笔峰”东侧有“文昌阁”,建筑群内建有“奎星楼”,早年此阁香火不断,后於战争中毁废。据《博山地名志》载: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0年先后在峨嵋山出土陶罐、陶豆、折口尖底罐、涂彩壶等文物。经鉴定为周代遗物,可上溯至公元前十一世纪,仅次于石马龙山文化遗址。一九九八年峨嵋山上兴建游泳池时挖掘出3把青铜剑,经考证为战国时期兵器。为齐长城遗址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佐证,现存于区文管所内。
    峨嵋山上植被较好,广植侧柏、刺槐,全山基本绿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北侧山腰。该山原属于城东办事处三元村,一九七九年划归区园林所管理。
    峨嵋山南麓坡陡,博山水泥厂驻于山下。北麓人口密集,名胜古迹景点众多。自西向东曾有位于大街南阁子的宋代古窟址,大街中段的孙廷铨故居和报恩寺、县前街文庙、马行街的赵执信故居以及龙泉寺、考院等。建国后,淄博市工人文化宫、淄博市第一医院、淄博市卫生学校等市级单位在山脚下相继建成,并有50多个区属单位座落于此。改革开放以来,博山区委、区政府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峨嵋山被辟为公园,山上建有占地10余亩的游泳娱乐城和六角凉亭,成为人民消夏避暑的好去处。山下,宽绰的中心路横贯城区东西,同时还相继建成憩园、明园、澄园3处街心公园。西麓建有“引水入博工程纪念”碑一座。
    峨嵋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独秀,早期追随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先驱蒋衍升 (字洗凡)曾赋诗“咏峨嵋山”赞曰:

       “遥瞩东南林壑美,名山自古寺峨嵋。
         借他一管文峰笔,好为颜城巧画眉。”
    登高远眺,今日的峨嵋山,将博山城区妆点的更加秀丽。

 

文笔峰.奎星楼.文昌阁


    “文笔峰”位于峨嵋山脊中端的最高处,又名“文峰笔”,民间俗称“馍馍顶”,始建于明代。于故址重建的文笔峰,高大雄壮,远望犹如一支巨笔直指云天。《颜神续志·卷四·职官》载:“徐希龙,浙江人,选贡。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任,建奎楼文峰于峨岭,雅意作人。”又载“(文峰)初以儿戏垒石为塔,高三、四尺,后科甲渐盛,遂称文笔峰云。”记录了文笔峰的起因和奎星楼的始建年代。
    文昌阁位于文笔峰东侧,同是《颜山镇志》载:“文昌阁,城东南文笔山椒,高二层,广三间,撰峰高耸,最宜左魁星楼二层,下圆上尖,右张仙楼亦二层,与奎楼为对。康熙八年(公元1669)建大门并周墙垣。”至此,文笔峰下已形成初规模的建筑群。据赵执信《峨岭文昌宫重佳记》载,清初年赵氏家族首重修文昌阁一次,并“增钟楼於右,移小堂於左,以憩游者。其后筑室数楹,以庇司香火者风雨。”赵执信还有《茸理文笔峰小引》一文,与上文俱见于《贻山文集》文笔峰、文昌阁、奎星楼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是博山旧时的文化风脉所在。
    抗战时期,日军曾在此驻扎。据《博山区志》载:一九四五年八月,第一次解放博山的战斗就是在奎星楼打响。七十年代,原博山新村小学的学生,在山上劳动时曾挖掘出一枚尚未爆炸的炮弹。

 

孙廷铨故居

    孙廷铨故居又称“相府”,位于峨嵋山西北麓的大街中段,是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前临博山大街,后至后地,即今日峨嵋新村,是博山地区较大的庄园之一。
    孙廷铨故居大门座东朝西,门楣上旧有3个匾额:上匾“为帝者师”、中匾“太师相孙文定公之第”、下匾“帝赉良弼”。进大门迎壁悬挂“相府”二字竖额。前院北房主厅即“燕禧堂”,又称“卧龙厅”。东南厢房仍在。后院北侧有一座四层楼阁,名曰“山雨楼”,是孙廷铨藏书之处。南厢房完好。旧时前后院均有长廊随屋而建,供避雨防晒之用,各房之间不走院内即可直达。
    建国后,孙廷铨故居为区公安分局办公之处,部分院落基本完好。近年大街扩建,故居大门拆除,匾额等物久已无存。
 
 
报恩寺
 
    在博山城大街中部,原有一座建筑宏伟,古色古香金壁辉煌的古建筑群,名叫报恩寺。报恩寺亦称南寺,建于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5),为和尚诵经参禅的地方。明未改称为报恩寺。清末于寺内建立学校,名报恩寺小学 (《博山区地名志)59页)。
    报恩寺曾是我党早期革命工作者活动的场所。蒋西鲁 (公元1900-1969)博山大街村人,鲁大公司 (中日合办)淄川煤矿(洪山煤矿)工人。一九二三年九月由张如芝、王敬斋介绍入党,是博山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山东省地方党组织派王炽文来博山考察并发展了4名党员,于报恩寺小学主持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博山的第一个党小组。蒋西鲁任组长。一九九二学校扩建,原建筑拆除。
 
 
大街古窑址
 
    博山的陶瓷业生产历史悠久,始于隋唐,兴于宋、金、元,属北方窑系之一的磁州窑系。博山陶瓷自宋代以来规模日盛,其三彩、胶胎、茶叶末釉和雨点釉独具特色。大街是集中生产的基地之一。大街陶瓷业的兴盛,对宋代以来博山经济的繁荣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八十年代以来在大街相继挖掘出古窑址多处,为当时的陶瓷业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一九八二年夏,市博物馆对大街南阁子处、博山土产公司职工宿舍基建工地发现的遗址进行了试掘,清理出黑釉、青釉、三彩等器皿和残片若干,陶瓷玩具一宗。一九八三年秋,博山商业局在大街史家胡同建宿舍楼时挖出镣绿釉、镣黄釉陶器、陶桶一宗。一九八四年八月淄博原山林场在大街南头、公路以东建冰糕厂营业楼时再次挖出部分陶瓷器物,并清理出一座古窑址。该窑长3.6米,宽1.32米,面积为4.75平方米,距地面1.4米。一九九二年大街扩建时挖出一白釉大缸,该缸高0.96米,上口直径0.56米,底直径0.35米,腰围2.7米,其完好无损,釉色均匀,造型饱满雄浑,如此之巨,实属罕见。该器现存区文管所内。
 
 
龙泉寺
 
    座落峨嵋山北麓东侧山脚下,现淄博市第一医院大门外东端。清康熙九年 (公元1670)《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 (公元1753)《博山县志》均载 龙泉寺内有二女泉,以二孝女得名,或曰龙泉或曰珍珠泉 。己毁碑碣载: 龙泉寺始建于明永乐初年 ,是博山旧八大景之一。
    据民间传说,宋代有二孝女贤淑孝顺,终身侍奉父母不嫁。后人在此起寺祭祀,并立有 二女泉水贯古今,洗涤人间不孝心 的石刻。西泉称  龙泉 ,东泉称  珍珠泉 ,旧有  珠泉印月煮新茶 之美誉。早年二泉常年喷涌,寺内清溪曲流,碧殿青松,古槐参天。泉水自南门绕故城西南墙,至西北角入范河,为半个城区居民主要饮用水之源。城中官宦或大户人家都将水引入家中及后花园,为林园增色流声。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泉己干涸,昔日胜景已不复存在。
    二000年四月,淄博市工人文化宫建居民宿舍楼,在龙泉寺大殿后发掘出佛像石刻1件,上边线雕佛像五尊。同时出土记载明天顺六年 (公元1462)捐修佛殿石柱的  功德碑 一方。石刻为明天顺年间重修龙泉寺佛殿的石碑坊横楣构件,现存于区文管所。
 
 
考院
 
    考院地处峨嵋山东北脚下,现名考院小学。始建于清光绪元年 (公元1875,为清科举时县童子试试场。院内地基宽阔,房宇整齐,是一所官衙式建筑。分前、后、中、西4个院落。原设东西考棚,一九一六年东考棚改建为东楼,一九三五年西考棚又扩建为西楼。西楼落成时,邑人国育东题对联日: 安得广斥千万间,庇我天下寒士;喜兹危楼东西峙,育尔满城学童。 东西楼对峙,北厅居中,上书 乐育堂 3个泥金大字。考院占地面积4215.9平方米,建筑面积3205.9平方米。县立考院小学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公元1905),时任知县盛津颐于范泉书院及怡园西院,创办官立高等小学堂。同年,邑人蒋衍升等于清考院旧址创办公立高等小学堂,此为博山兴办学校之开端。一九一二年,官立高等小学堂并人考院,改称  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 。之后又两易其名,一称  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一称  县立第一小学 。一九三一年县立女子小学并入。一九三四年改称博山县考院小学。
    建国后,仍沿用考院小学之名。 文革 中改称为新建二路小学。一九九二年校舍改造,在旧校舍的基础上新建3座教学楼,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并经博山区政府批准恢复原名,由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  博山区考院小学 校名。该校桃李满天下,欧阳中石先生,音乐家、歌唱家吴雁泽先生,建国功臣原山东副省长张敬焘,原青岛警备区政委李治亭等老同志均在该校读过书。
 
 
伊斯兰教堂
 
    伊斯兰教自清朝雍正年间由泰安、青州传入博山,距今有200余年历史。
    一九一二年由赵祯祥捐地出资,白庆长、赵忠富等人在博山孙家庙后地 (现峨嵋山路北街)修清真寺,即伊斯兰教堂。现寺为座酉朝东的四合院,13间厅房,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 文革 中清真寺被辟为厂房,自一九八二年落实宗教政策后重新修复使用。一九八五年,博山区政府拨款17000元进行了维修。
    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法图麦节4大节日都举行朝拜。清真寺至今有10余任阿訇,现任阿訇为八十一岁的金德昌。现全区有伊斯兰徒800余人。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