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城东办事处
峨 嵋 山
峨嵋山位于城东街道办事处南部,海拔281米,东西走向,因其形弯曲如眉而得名。民国二十六年 (公元1937)《续修博山县志》载:“峨岭,在县城南。山形秀曲如眉,一名峨嵋山。”自古就有“峨岭睛岚啼乱鸦”的诗句赞誉,为博山旧八大景之一。它东隔秋谷、范河与荆山对峙,西邻孝妇河与风凰山相望,南与神头接壤,北麓坡缓延伸至孝妇河畔。博山位于峨嵋山北麓,城内县前街古时为县衙所在处,现为博山区委区政府驻地,是博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博山地区为齐鲁交界之处,古齐国长城沿峨嵋山脊东西逶迤横贯全境。《博山县志》载:“自峨岭之脊,东逾秋谷接荆山,迤逦岳阳山以东逾淄水,接临朐,沂水界之东泰山”,“自峨岭脊西行,跨风凰山,连原山,王大岭,出青石关,西接莱芜境山,皆长城岭也”。经史学家考证“齐长城从春秋到战国,先后经历了一二百年之久告竣。”因年代久远,山脊上古齐长城时至今日已荡然无存。一九五四年山东省文管会曾派员对古齐长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近城的峨嵋山、荆山上清咸丰年间依城筑廓的根基保存得较完整。
山脊中段有一始建于明代的“文笔峰”,因形似笔帽而得名,仅存一圆墩形基座废墟。二000年秋,博山区在各界呼吁下,于此新建文笔峰,使峨嵋山又增添一处旧日的人文景观。在“文笔峰”东侧有“文昌阁”,建筑群内建有“奎星楼”,早年此阁香火不断,后於战争中毁废。据《博山地名志》载: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0年先后在峨嵋山出土陶罐、陶豆、折口尖底罐、涂彩壶等文物。经鉴定为周代遗物,可上溯至公元前十一世纪,仅次于石马龙山文化遗址。一九九八年峨嵋山上兴建游泳池时挖掘出3把青铜剑,经考证为战国时期兵器。为齐长城遗址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佐证,现存于区文管所内。
峨嵋山上植被较好,广植侧柏、刺槐,全山基本绿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北侧山腰。该山原属于城东办事处三元村,一九七九年划归区园林所管理。
峨嵋山南麓坡陡,博山水泥厂驻于山下。北麓人口密集,名胜古迹景点众多。自西向东曾有位于大街南阁子的宋代古窟址,大街中段的孙廷铨故居和报恩寺、县前街文庙、马行街的赵执信故居以及龙泉寺、考院等。建国后,淄博市工人文化宫、淄博市第一医院、淄博市卫生学校等市级单位在山脚下相继建成,并有50多个区属单位座落于此。改革开放以来,博山区委、区政府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峨嵋山被辟为公园,山上建有占地10余亩的游泳娱乐城和六角凉亭,成为人民消夏避暑的好去处。山下,宽绰的中心路横贯城区东西,同时还相继建成憩园、明园、澄园3处街心公园。西麓建有“引水入博工程纪念”碑一座。
峨嵋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独秀,早期追随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先驱蒋衍升 (字洗凡)曾赋诗“咏峨嵋山”赞曰:
“遥瞩东南林壑美,名山自古寺峨嵋。
借他一管文峰笔,好为颜城巧画眉。”
登高远眺,今日的峨嵋山,将博山城区妆点的更加秀丽。
文笔峰.奎星楼.文昌阁
“文笔峰”位于峨嵋山脊中端的最高处,又名“文峰笔”,民间俗称“馍馍顶”,始建于明代。于故址重建的文笔峰,高大雄壮,远望犹如一支巨笔直指云天。《颜神续志·卷四·职官》载:“徐希龙,浙江人,选贡。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任,建奎楼文峰于峨岭,雅意作人。”又载“(文峰)初以儿戏垒石为塔,高三、四尺,后科甲渐盛,遂称文笔峰云。”记录了文笔峰的起因和奎星楼的始建年代。
文昌阁位于文笔峰东侧,同是《颜山镇志》载:“文昌阁,城东南文笔山椒,高二层,广三间,撰峰高耸,最宜左魁星楼二层,下圆上尖,右张仙楼亦二层,与奎楼为对。康熙八年(公元1669)建大门并周墙垣。”至此,文笔峰下已形成初规模的建筑群。据赵执信《峨岭文昌宫重佳记》载,清初年赵氏家族首重修文昌阁一次,并“增钟楼於右,移小堂於左,以憩游者。其后筑室数楹,以庇司香火者风雨。”赵执信还有《茸理文笔峰小引》一文,与上文俱见于《贻山文集》文笔峰、文昌阁、奎星楼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是博山旧时的文化风脉所在。
抗战时期,日军曾在此驻扎。据《博山区志》载:一九四五年八月,第一次解放博山的战斗就是在奎星楼打响。七十年代,原博山新村小学的学生,在山上劳动时曾挖掘出一枚尚未爆炸的炮弹。
孙廷铨故居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