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荆山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荆山

转载 2015/06/18 08:36:3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195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城东办事处

荆  山


  荆山,又名东山。东西走向,位于城东街道办事处东部。西南与秋谷接壤,北邻五龙村,东靠阿峪、两平,西隔范河与峨嵋山相对。古有齐长城沿山脊蜿蜒穿行,西接峨岭,东去岳阳,与峨嵋、风凰诸山皆称长城岭。
  该山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主峰小阿峪岭又称枕头山,海拔约400米。山上侧柏成林,郁郁葱葱。从小阿峪岭向北顺山而下即恶峪,谷深幽远,两岸壁立。在北侧山崖下建有一吕祖庙,庙下有泉,常年不涸。次峰为小寨顶,位于主峰西侧,山脊处有一石寨废墟,似为古长城的组成部分。顺山向西叫大石头坡,山势较缓,北岭村居于山中,该村的粮田均分布于这一带。荆山西麓紧靠城区,此处人文景观集中。范河自南向北穿城而过汇入孝妇河,“因园”、“怡园”、“范公祠”、“后乐桥”等明清古建筑群依山而建。一段由城东关经“后东桥”向东通往青州方向的古道旧迹尚存。“范公祠”是博山的旧八大景之一,“秋谷高风贤址在”即指此。“因园”内有赵执信纪念馆。“怡园”现已改建为区图书馆和文化馆,仅有古建筑“清音阁”保护完好。在“怡园”东北侧原建有吕祖庙,庙后有一古洞,相传可通阿峪的吕祖庙。一九九九年,博山区政府将此处名胜古迹和文化单位统连成博山区文化园,使其成为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之胜地。

范公祠

  范公祠座落于荆山脚下:旧城东关以东。南与因园为邻,北隔青州古道与怡园相对,西有范河。据 《章邱县志》载:宋代范仲淹幼时由长白山醴泉寺去省亲,曾寄迹于此就读。后人为了纪念他,故建祠于此,名为“范公祠”。先人建范公祠之目的是“藉以景仰前贤,示范后世”(民国二十年《博山乡土志》)。
  范公祠山门朝北,二进院落,依山势而建,是一组以范泉为中心的明代古建筑群。范泉为长方池,周围石护栏,东西栏板上均刻有篆书“范泉”二字。泉水三股,一股入因园穿“听泉榭”落涧;一股北入怡园“清音阁”落涧;一股经“后乐桥”出城北入范河。泉西有悬山式一字石影壁一座,面池刻有“山高水长”四个大字,为明天启五年 (1625年)淄川人张中发酒后乘兴用泉中荭草蘸墨汁草就。泉北有范公亭,原筑于泉南,民国初年改建于泉北。南有敬一堂,现为古今陶琉展厅。泉东拾级而上过屏门便是范公祠,祠堂始建年代无从查考。内有范公塑像和大型范仲淹故事壁画。祠后旧有荆山寺,又有巨石如坪,名“一亩石”,相传是范公曝书之处。今寺、石俱无。
  范公祠山门西面有石桥横跨范河,古称“荆山桥”,后人敬佩范仲淹的政绩和节操更名为“后乐桥”,取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句。范泉水一股自桥面入城,有“桥上流水,桥下行人”之奇观。
  范公祠旧时为范泉书院。建国后,一九五三年辟为淄博市图书馆。一九九一年区图书馆迁出。一九九四年博山区政府重修范公祠,一九九五年八月作为古迹名胜正式对外开放。

怡    园

  怡园,又名似园。在“后乐桥”北,是清初赵进美(字韫退,号清止,明崇帧进士,官至中议大夫)的别墅。据《怡山文集》载,赵执信的祖父赵双美,叔祖父赵进美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在“后乐桥”南北同时破土兴建因、怡两园。
  怡园的建筑风格,兼具北国园林的雄奇和江南园林的娟秀,布局虚实映衬,大小对应,高下相称,曲折有法,堪称博山园林之表。
  据赵进美《怡园记》载:该园占地十七亩,园中假山逶迤,亭榭隐约,棠云梨雨,竹影摇曳,景色十分幽雅。筑有岗漪亭,清音阁、凉洞亭,绿滋斋,适我堂、清止阁、醉石轩等。范泉之水蜿蜒北来,更为怡园增添生机。园中景色俏丽,皆有可观,而清音阁尤为是圆结构之佳者。清音阁高檐冀展,回栏曲榭,铺石导水,环阁而流。南临方池名曰“鸢飞鱼跃”,锦鳞嬉戏其间。水自石龙口中泻于池中,莲盆承之喷珠溅雪。若在清音阁下“雪洞”中仰观飞瀑直下,似置身水帘洞之中。
  建国前,怡园东部曾辟为怡园小学,是我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建国后,易名为北亭子小学。一九五八年,在怡园西北部建淄博市文化馆,后更名为市艺术馆,后为博山区文化馆。一九八三年博山区少年宫迁入校址。一九九三年,在怡园东部位置新建博山图书馆。由于时代变迁,怡园内的古建筑大都不存在,唯清音阁保存完好。尚存的部分石碑、石刻记录了当年的风采。

因  园

  因园毗邻“范公祠”,在范河以东,“后乐桥”南。原由赵执信祖父赵双美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后坍塌。一九九四年,博山区人民政府投资700余万元,依据史料记载重建,并在此新建赵执信纪念馆。
  因园占地面积15640平方米,建筑面积3970平方米,绿化面积6940平方米,水面面积3540平方米,重要景点有:赵执信故居,深绿院,虚舵楼,览秋台,听泉榭,西笑亭等亭台廊榭10余处,另有摩崖石刻石雕影壁,假山池塘,叠瀑溪流等点缀。
  在因园正门处,迎面为摩崖石刻“秋谷高风”,高约丈余,其字为赵执信书稿集墨。向北过三曲桥,为一方长5米,高3米的石雕影壁上刻“饴山谈龙”四个大字。背面镌刻着赵执信的生平传略。
  赵执信纪念馆位于因园北部,是其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286平方米,房屋15间,是一处清代风格的四合院。大内两侧有1封石狮,原置于马行街故居门前,后移于此。正堂为“磺庵”,是赵执信晚年著书立说之处。室内正堂现悬有赵执信的画像,两旁楹联是“梦抛滨海三千里,身耐风霜七十秋”。床头悬挂着“无想道人”的自署条幅。室内陈列物还有山几、方桌、元魁椅、罗汉床、书橱、书桌等。院内东厢房为赵执信生平展室,西厢房为赵执信学术成就展室。
  听泉树,位于赵执信纪念馆园林部分之巅,是赵执信经常驻足的地方。他对此处迷人的景色曾作过详尽的描述:池光回映曲槛平,涧水遥穿洞户行。竟日深林乡寒雨,四时空谷送秋声。主宾谈向铿訇息,鱼鸟心从寂历生。忆访仙人园亭馆,水精帘槛坐分明(《题因园听泉榭》)。
  深绿书院,位于赵执信纪念馆的西面,为一独立庭院,占地800平方米。北房称“深约堂”,东房称“绿静轩”。现此处为“博山藏石馆”。
  梅园,在赵执信纪念馆的西面,内植腊梅、红梅、绿梅等10余种。因园长廊由街月亭始,沿范河自南朝北经此处向东折去,底蕴深邃,与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令人留连。

后  乐  桥

  后乐桥,古称“荆山桥”,始建于明代。位于范公祠与怡园之间,东西横跨范河。
  后乐桥系一单孔尖拱石桥,长24米,宽6.7米,两侧有石护栏。桥面北侧凿石槽为渠,宽0.35米,深0.15米,范泉之水一股经此流入城内。后乐桥与古交通要道相接,“桥东山径可通西河、源泉、天河、马鹿、朱崖等社,可达郡城《颜神镇志.关梁》)。可见自古此桥就是连接东部的青州的交通要冲。“桥上流水,桥下行人”是后乐桥的一大奇观。桥下范河北流,行人、车辆也能从孔洞下行走。早年秋谷、两平、福山、西河一带生产的煤炭、陶瓷和农副产品,都用小车和畜力运输经此桥下。
  据当代古建筑园林专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说,此种桥梁,全国仅有2座,上其一焉。这种尖拱石桥在支撑、承重方面都优于圆拱桥。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