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北岭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北岭

转载 2015/06/18 08:36:3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258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北岭

  北岭位于博山旧城之北。北连青龙山,东接荆山,为沙质页岩山阜。三十年代,修筑博八铁路时,从岭的北面自西向东凿山开道,北岭遂成为一座东西走向的孤立小山。
  《博山县志》载:“北岭,县城东北一里,荆山支麓,其下居民多业瓷窑”。北岭之阳坡为北岭村,南隔范河与东围墙跟故城相望。村中一百铺大道,东端南折经上官桥与东关和秋谷相通,西头北拐经龙家胡同进入北关街,是明代修筑博山石城后绕城而行的交通要道。博山东部地区的煤碳陶瓷等物产多从此运输,街心石板上车辄深达数寸者随处可见。旧时北岭村多陶场,有老式陶窑数处,其居民也多从事陶业生产。民居的院墙与普通房屋等建筑物,多用烧窑之废匣钵和窑砖砌成,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建国后,在政府扶持和工业规划下,聚众陶瓷厂、北岭窑厂等企业相继建立于此。一九六0年,淄博陶瓷工业学校利用北岭窑厂旧址设立开学。
  六十年代之前,北岭山坡上多树木,后因自然灾害和鼎丰瓷厂在此建设职工家属宿舍,林木逐渐消失。山上页岩之中,多有水生植物化石,少见蚌类化石。北岭页岩中还伴生陶土,山下有古代陶土矿洞。据老年人讲,战争时期,居民有以此权当防空洞者。博山地区规模最大的窑神庙,就座落在北岭西南山坡上。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在城市改造中,北岭村全部拆除,建成了楼房林立的北岭居民小区。在北岭的最高处,设有绿地和活动场所,供居民休憩之用。

窑神庙

  窑神庙,座落于旧北岭村石铺大道西北端山坡上,山门坐西面东,有石阶数级。大门内迎面为影壁,右折北转上台阶后即正殿大院。大殿坐北朝南,为硬山式建筑。殿内青砖铺地,有半米粗立柱四条,进深三间,颇有气势。殿后是沙岩陡壁,下有石洞,深不数米。据昔日老人回忆,旧时殿内供奉主神五尊,分别是窑神、山神、风神、火神和水神,反映了古代陶瓷行业的生产性质与文化现象。大殿前两侧为东西配殿,东南与西北角又各有配殿一座,整个院内建筑形成对称格局。大院用长方形窑基铺地,在略偏东南位置,有古槐一株,树下卧一青石龟蚨。东配殿墙下侧立一横倒石碑,另有一石碑嵌于西配殿的北山外墙上,经风雨剥蚀,文字全无。有老年人讲,曾于庙内见宋熙宁年间碑记。沿大殿西山墙向北,建有西房五间,传为庙户所居之处。从西殿北山墙下西折,有场地数亩,北端是巨石彻成的大戏台,南端与西端之下均为挡土高墙,在此可远眺博山大半个城区。
  据 《山东省陶瓷志·大事记》载:“1068-1077年(北宋·熙宁年间)颜神店窑户集资于北岭村建窑神庙,窑业日盛”。又载,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业陶者集资重修北岭窑神庙。从北岭村旧房改造施工场地看,整个村子沿范河至岭脚,古代陶瓷生产堆积层深达一至三米,个别地段达五米以上。出土的陶瓷残器有青釉实足碗、白底黑花器皿等,年代起码上溯到北宋年间,地下堆积层持续到元末明初。自明代以后,该村地层变化不大。这些情况,可与窑神庙的起源相印证。
  在窑神庙南端,有一独立小院,大门有十余级台阶,位于北岭街通龙家胡同的拐角处,内有三宵娘娘庙,其缘起待考证。
  窑神庙的废祀大约在清末民初。建国后,该址先后被辟作学校、幼儿园、村委会办公室之用。六十年代,曾一度归淄博市文工团。该团曾利于大殿排练节目,在戏台场地南端建过养兔场。
  九十年代初,旧城改造将窑神庙拆除,唯留青石龟蚨,在北岭小区楼群中作为窑神庙旧址的历史见证。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