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窑神庙
转载
于 2015/06/18 08:36:3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146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清代山头窑业的发展,使窑主更加拜敬窑神。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12月,山头窑场集巨资新建窑神庙于村北,占地十余亩,建筑壮观。
窑神庙山门座北朝南,两侧石鼓,鼓身横放,两鼓面相对。门外左右行道,筑有石阶。门前陶制影壁,高约5米,宽约4米半,方钻石底座,琉璃瓦盖顶。影壁前后两面都用浮雕陶砖砌成,黄褐色釉面,雕刻技艺精湛。前面雕有两鹿三鹤,名曰《鹿鹤同春》。左上方雕一松树,树枝上挂一颗方印,并雕一只顽皮的猴子蹲坐树叉,手拿杆子捅蜂窝,名曰《挂印封候》左右雕《八仙图》。后面雕有一只麒麟样的怪兽仰首望月,名曰《贪狼望月》。传说贪狼脚踏八宝,仍不满足,还妄想得到月亮,以此典故劝戒有权势者,不要贪得无厌,贪赃枉法,两边雕《博古图》。这两幅壁画是本市最早的陶制壁画,更使窑神庙增辉加彩。
窑神庙东西三套院,建房29间。东头前院有窑神大殿,大殿座北朝南是整个工程主体建筑,殿顶斗拱飞檐,琉璃瓦覆盖,大脊雕刻精致,图案生动,前雕云龙图案,后雕凤串牡丹图案。前檐下有4条方石柱,刻云蝠图案。大殿三间相通,除正门外,东西另有边门。殿内神台上供有窑神,窑神金身头戴冕旒,两侧是火神、风神、山神、土地,东西各三个站班神像,东壁绘《窑王出巡》,西壁绘 《窑王进京》,后壁是条屏式壁画四幅,绘有山水、人物。院内砖石甬道,东西廊房,东南墙下有一火池。东廊房两套六间存放石碑数块,西廊房三间,南端多一套间是庙主息宿之地,西廊房中间有一过道屋,从此入中院。中院三面屋,一面墙,西大厅三间相通,高扇门窗,宽敞明亮,是接官迎客、窑主议事之地。大厅南端接一套间是厨房。北房两套五间为善人住所。院内西北角有一便门,出便门往左拐,进一月亮门便是后院。后院狭窄,宽约不过5米,只有三间大厅房北接两间配房,此房与中院大厅平行。后院大厅也叫观厅,打开观厅后壁高扇木窗,正对石戏台,是当地绅士名流赏戏娱乐之地。从后院出月亮门往左拐,有一后门与石戏台场院相通。
石戏台是高台尖顶亭式建筑,戏台底座用方钻石砌成,台高一米半有余。台上四角立有方石柱,台顶木结构,"小黑瓦覆盖,瓦桅外伸,内有斗形顶棚,中间绘二龙戏珠,四边绘花卉翎毛。台后有三间化妆室,左右边门出人戏台。台前广场十分宽阔,可容千余人看戏。
窑神庙每年五月端午、八月十五,远近数庄来赶庙会。庙内香火旺瘦,窑主赠匾颂神,石戏台连日唱戏十分热闹,可谓窑业盛世。
光绪年间窑场聘范成祥和刘在英等能工巧匠,将窑神庙内外修箿一新。窑神庙每年下"转牌"由窑户轮流管理,负责当年收经费,安排活动。民国初年,曾在庙内中、后院开办私垫学堂。解放初期,山头窑业工会在此办识字班。1959年底后至1980年7月,博陶保健站迁入陶制影壁,东廊房内石碑、大殿等陆续拆除。现窑神庙遗迹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