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白虎山
白虎山,旧时,当地居民称之为火山。山势平坦,如丘岭状呈东西走向,位于博山城北二里许。东临孝妇河,与河东面的青龙山遥遥相望,两山之间形成了博山城区的北大门。据博山县志记载:“白虎、青龙为背来之门户,荆山、峨岭扼东道之咽喉。”
清朝前,白虎山上无人居住,山上杂草丛生,野狗横行。山的北麓、南麓有许多坟墓,多是穷苦人死后乱葬此处。因此,老百姓称这里是乱葬岗子。由于乱挖乱埋,致使许多尸骨裸露地面,经年雨蚀风化,尸骨中的磷在夜晚发出无数如荧火虫似的绿光,在夜晚的低空飘浮不定,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鬼火”。所以,附近的老百姓又把此山叫做火山,也就是现在的白虎山。
清朝初年,白虎山南侧偏东方向建一庙宇,即真武庙。庙门座东朝西,上方悬挂一横匾,上书:“威震北郊”,系清末秀才刘纪谦所题。进庙门左右有泥塑哼哈二将把守,迎门正厅为真武大殿,正中塑有真武大帝坐像,两边塑有桃花姑、周公段像。南厅塑有十八罗汉,造形生动,表情各异。庙内院墙之上绘有壁画,内容皆为真武大帝的故事。其形象披头散发,赤着双脚,一幅威武不可战胜的架势。每逢农历三月三便是真武老爷庙会,香火持续半月。其间道士举行“打醮”等活动,四乡八里的香客前来进香烧纸钱,场面颇为热闹。
民国初年,清末秀才刘纪谦在庙内北厅开办了学堂。刘自任校长,另有四名教师,百余学生,这就是最早的白虎山小学。建国后改为大柳杭小学。随学校的发展,部分庙舍改做他用。一九九二年学校达标扩建,真武庙最后保留的三间庙房也被全部拆除。如今,大柳杭小学以其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