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文昌阁、奎星楼、文笔峰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寺庙古树大观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文昌阁、奎星楼、文笔峰

转载 2015/06/18 08:36: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248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文昌阁位于文笔峰东侧,《颜山镇志》载:“文昌阁,城东南文笔山椒,高二层,广三间,巽峰高耸,最宜。左奎星楼二层,下圆上尖,右张仙楼亦二层,中与奎楼为对。康熙八年(公 

元 1669)建大门并周墙垣。“至此,文笔峰下已形成初具规棋的建筑群。据赵执信《峨岭文昌宫重修记》载,清初年赵氏家族曾重修文昌阁一次,并“增钟楼於右,移小堂於左,以憩游者。其后筑室数楹,以庇司香火者风雨。“赵执信还有《葺理艾笔峰小引》一文,与上文俱见于《饴山文集》文笔峰、文昌阁、奎星楼是封建科举时代的产物,是博山旧时的文化风脉所在。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在此驻扎,据《博山区志》:“1945年8月,第一次解放博山的战斗就是在奎星楼打响。70年代,原博山新村小学的学生,在山上劳动时曾挖掘出一枚尚未爆炸的炮弹,可见证于此。
“文笔峰“位于峨嵋山脊中端的最高处,又名”文笔峰“,民间俗称“馍馍顶”,始建于明代。《颜神缜志•卷四•职官》载:“徐希龙,浙江人,选贡。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任,建奎楼文峰于峨岭,雅意作人。 又载: (文峰)初以儿戏垒石为塔,高三、四尺,后科甲渐盛,遂称文笔峰云。 记录了文笔峰的起因和奎星楼的始建年代。上世纪60年代废弃,2000年区政府拨款重修,位置西移稍许,高12米,基部直径6米,顶尖若毛笔,全以青石砌成,周围镶有大理石碑,上刻赵执信《葺理文笔峰小引》、蒋洗凡诗句及欧阳中石、张敬焘、王颜山等人题署。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