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炉神庙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寺庙古树大观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炉神庙

转载 2015/06/18 08:36: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93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炉神庙座落于孝妇河西岸的桑园村即现老干部活动中心后。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 (公元1611年),是由当时炉行中徐应元倡导,并征得炉行著名士绅孙延寿的支持集资而建。 

初建时的炉神庙,规模较小,只有三间殿堂,殿内供奉着女娲氏,女娲炼石补天,世人皆知;;琉璃业也炼"五色石",于是炉行公庆就把女娲氏认作炉行的"祖师",庙名定为“祖师炉神庙”。
明万历四十六年,以孙延寿、房宗义、徐应元三人为首,邀集23人共结"炉行醮会"。他们规定每年的上巳月(三月初三)为祭祀祖师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全炉行都要歇业停产,到炉神庙共同举行祭祀活动。由此产生了博山三月三的“炉神庙会”。
经过岁岁年年的风风雨雨,祖师炉神庙岁久失修,日见破败。乾隆元年,由李元和、姚可章等人出面,筹集资金对其进行了修葺,并改为女娲宫。自此以后,炉行日益兴盛。至道光初,由石经、李鼎钟、姚潭等人为首倡率,用五年时间对女娲宫进行了扩建,并改名为“炉神庙”。新修的正殿坐西面东,南、北两厢各为三间厅房。东面临街的高堰上建“对厅"三楹,名如意厅。临街二面全安木格棂扇,明亮轩敞。此外,还在西大殿的南山墙外置道房数椽,北首则建厨房两间。重修了高大的门楼,门下修了20余级石阶,阶下还修了路。
清咸丰二年,炉行再次修葺炉神庙,并加了神龛,在女娲像两侧,添了十二扇铺丝屏风。又于庙南隅筑高堰,构亭其上。咸丰十一年二月,捻军攻打博山,炉神庙的器物受到了一些损失。于是,在同治十二年再度重修,修补了十二扇铺丝屏风,给女娲加上了一袭"神衣",神龛上加了"神帐",神桌上加了桌衣,又新添了铺丝灯十对、配搭12个。特别是在南厅内加塑了一个不大的火帝神像。
民国以后,炉神庙曾作为小学,后改为"炉业公所",解放后,炉神庙驻过华东印刷厂、《淄博工人报》社等机关,后为公园路小学的民办分校。作学校期间,南北厅及小北厅墙内所嵌历代碑刻皆用灰泥抹盖是以保全。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