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皮峪
转载
于 2015/06/18 08:36: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75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皮 峪
皮峪,是源泉镇淄河东岸的一条峪,大体南北走向。自峪口至峪顶黑虎寨,长约20华里,宽约数里。此峪东侧依次排列着5条较深的山谷,好象树木的枝岔一样,分别叫做一岔、二岔、三岔、四岔、五岔。各岔的顶端都有奇异的山峰或标志性建筑物。如一岔的峪顶山鞍处有一山神庙。原先,此处是淄河镇(原口头乡)的孟家块等庄的老百姓赶源泉大集的必经之路。由于地处偏僻,人烟稀少,过往群众经常受到野兽侵袭,担惊受怕。老百姓为乞求神灵护佑而建山神庙一座。过往百姓在此烧香烧纸、祈祷。说来奇怪,自建了此庙之后,野兽便销声匿迹,再未露面。二岔的峪顶是源泉镇境内最高的山峰——鹿角山。此山海拔800多米,远处眺望,形似鹿角直插云端。登上峰顶,观四周群山,似大海波涛、汹涌澎湃。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山上石崖旁一山泉,常年不竭,每逢大旱之年,周围群众便到此挑水吃。据传说,若干年以前,这个地方是片汪洋大海,只有马鞍山、鹿角山、三泰山、岳阳山露出水面。在鹿角山峰顶下的山崖上,铸有一大铁环,过往船只,每遇风浪,便将船系在大铁环上,以免被大风刮走。前几年,还常听人说,每到刮大风时,便会听到崖上的大铁环叮当作响。三岔末梢,有一陡峭山崖,好象马鞍一样,故名鞍子崖。四岔峪顶一侧有一山崖,如刀劈的门板一样,所以百姓叫它板山崖。五岔是皮峪的末端,因此,峪往里,谷底越窄,好像过去家庭妇女的纳鞋底搓的麻线一样,由粗渐细。所以五岔叫做东麻线。老百姓编出“一岔庙子鞍,二岔鹿角山,三岔鞍子崖,四岔是板山,五岔东麻线”的顺口溜。
自峪口沿谷底南行,至500米处,有一山泉,每逢大雨过后,澄清的泉水便从石缝中涌出,喷珠吐玉,很是壮观。据传说,过去此泉泉水很大,是从地下的一金茶壶中流出的。泉水能带动水轮机磨面,因此叫打磨泉。后来,当地百姓不知何事得罪了某位神仙,一气之下,神仙将茶壶提走,只留下一壶盖,所以现在泉水较小了。
行至1600米处,便是一岔口。一岔南侧有一东四走向的山岭,山岭上到处是裸露的青石板,所以叫薄板台岭。据年长人讲,原先此岭上土层很厚,草木繁盛,人跌倒后都不会滚落。后来,此处闹过一次蝗灾(大约在清朝末年),这年秋天庄稼快成熟时,从南面飞来了蝗虫,遮天蔽日,轰轰声响,似雷声滚动,成群结队的蝗虫便落在了这条岭上。庄稼上、草木上到处都挂满了蝗虫,啃食叶片,只听刷刷作响,很快庄稼、草木叶片全被啃光。这时候,恰好是蝗虫产卵的季节,吃饱后的雌蝗虫便在这条岭上的土层中产卵。灾情发生后,当地迅速上报,博山县衙接报后,县太爷即乘四人小轿到了一岔口,视察灾情。听当地老百姓说蝗虫在此产卵,县太爷想,蝗虫产卵,明年卵又生出新蝗虫,岂不继续为害百姓,为除后患,县太爷下令,调集民夫,把山上的草皮刨翻过来,让虫卵裸露,叫太阳把它晒死。因此,地方上便调集了大批民夫,把山上的草皮全翻了过来。由于植被破坏,后经多年的雨水冲刷,山岭上的土被冲走,只剩下了光秃的青石板。
再南行至二岔口,谷底陡然升高,一石横拦谷底,高约10米。每到夏季,湍急的山洪携带着石块,飞流直下,形成一个大瀑布,巨大的声响在山谷中回荡。年久日长,巨大的瀑布在下面的光石板上砸出了一个大石坑,常年有水,老百姓在里面洗衣服,因此老百姓把这个石坑叫做石盆。
在三岔,南面山上有一山崖,状如大门,当地群众叫它神仙门。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散散落落的居住着10户人家,他们有的是逃荒而来,有的是避祸而来,有的是为了躲避苛捐杂税而逃到这儿。他们开荒种地,广种薄收。如果风调雨顺,生活倒也可以维持;如果碰到灾荒年景,就只好吃糠咽菜了。
有一年遇到大旱,庄稼几乎颗粒未收。人们只好把仅存的一点粮食掺着野莱吃。一天,村里忽然来了一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要饭老头。村里人因为都是穷苦人家,所以非常同情他。让他住最好的房子,睡最热的炕,吃含粮食最多的窝窝头。这样老汉一住就是好几个月,一直到所有的存粮都吃光了还不离去。
这天,大家对老人说:“老人家,挪挪地方吧。俺这里实在没有粮食了,往后俺们只好吃树皮和野来了”。老人听后捋一捋长须,哈哈大笑说:“ 好吧!今天晚上你们10户人家,每户出一个年轻人把我送走!”
晚上,10个小伙子打着灯笼,点着火把,簇拥着老人上路。这时的老人没有了刚来时那种举步维艰的样子了,而是健步如飞,脚下无声地向前飞奔。一会儿,来到一巨大的石壁前,老人站住不走了。小伙子们问他要干什么,他摆摆手说:“你们不要多问,只要一句不漏地记住我的话就行”。然后对着石壁高声叫道:“石门开,石门开,受苦的人们要进来,柴米油盐准备好,金银财宝不稀罕”。
话音刚落,只听石壁上一阵轰轰的响声,然后敞开一扇巨大的石门。石门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石盆,石盆里面柴米油盐各有10份。老人对小伙们说:“拿回家去用吧。记住我的话,以后你们再有困难时,兄弟10个就叫你们10个后代来!”老人说完后,眨眼就不见了。
花开花落,星转斗移。石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原来的10个小伙子都老了,他们的下一代也长大了。
当年的10个小伙子中间有一个姓张的。他有9个儿子,3个闺女,也都长大了。私下里张老头常常琢磨:当年的10户人家,现在已成了20多户,以后还可能成为100户、200户。如果还是10份东西,那怎么分呀?干脆不如把石盆挪挪窝,自家来用算了。我有9个儿子,再加上1个女婿,抬出一个石盆没问题。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张老头领着9个儿子和1个女婿,来到了石壁前,按照老人嘱咐的话语叫开了石门。指挥儿子们抬起石盆就往外跑。石盆抬出以后,石门便关死了。他们本想把石盆抬到一个秘密的地方藏起来。但刚抬到小沟底,就再也抬不动了。就这样,因为这个老头的贪婪,石盆就在这河沟里变成了一个长满青苔的大坑了。
皮峪,早先无人居住,到处是树木狼林,荆棘丛生。大约在300年前,才有人类活动。到这里来的百姓大部分是逃荒而来,还有一部分是为躲避战乱而至。所以居住分散,姓氏较杂。大多数百姓都住在峪内两侧的山坡上或山谷内,离大道较远较隐蔽。来此之后,开点山荒,种点五谷杂粮,以养家糊口,经多年繁衍生息,而长期定居下来。如皮峪内姓氏较大的司氏家祖,第一代来的名叫司学刚,是从淄川东坪肩挑一担箩筐,携妻领子来到皮峪的最里端——东麻线住下。当时全家住在山崖下的一大薄堑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荒种粮,养家度日。现在,大薄堑内烟熏火烧的痕迹尚历历在目。其他姓氏,也大致如此。
解放前,整个皮峪设一个行政村,称皮峪庄。解放时,分设3个行政村,即现在的东皮峪、中皮峪、西皮峪。东皮峪、中皮峪归麻庄村管辖,西皮峪归源泉乡管辖,撤小乡,并大乡后,统归源泉乡管辖。1995年,东皮村整村迁至八陡镇东顶村,现尚有中皮、西皮两村,人口1200余人。原先,峪内百姓以种植业为主。凡是土层较厚的山谷、山坡,都被先辈们开垦成梯田,主要种植谷子、高粱、玉米、小麦、地瓜等五谷杂粮。由于上层较薄,无水浇条件,全靠老天爷吃饭,风调雨顺时,收点粮食,掺点野菜,才能勉强维持度日,虽常年累月地辛勤劳作,但过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群众才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皮峪的山主要是以石灰岩为主的古青石山,土层较薄。过去,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植被被破坏,经多年的雨水冲刷,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可以说是荒山秃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皮峪被市政府列为自然生态恢复区后,各级政府组织群众大搞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各个山头、山岭栽满了侧柏、刺槐,梯田内载上了山楂、花椒、香椿、柿子等经济树木。春天,漫山遍野山花飘香;夏季,树木葱茏,野鸟啼唱;秋天,硕果累累,一片丰收景象。现在的老百姓是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一步一步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