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虎口寨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虎口寨

转载 2015/06/18 08:36: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91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虎口寨

虎口寨,位于源泉镇南坡村东南,紧靠仲临公路,傍依从鲁山发源由池李流域、小峰流域相交汇的淄河转弯处。站在寨顶眺望,淄河蜿蜒,道路隐现,纵观数十里十几个村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寨子下面周围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民公社时期栽种的侧柏及其它灌木。该寨海拔高度为590米,比相邻的东北向的无儿崮略高。
通往寨顶只有一条非常狭窄的小路,寨子的东南、东北面有两道围墙相排,第一道围墙比第二道围墙略低一个平台,两墙距离宽约5.6米,寨子另几个面都是悬崖峭壁。通往寨顶的路已不复存在,只能拨开荆棘和藤条攀崖而上,快到寨顶时,有一乱石堆,细一看,乱石堆在陡峭的石壁下,这便是当年沿石壁上寨顶的台阶石。乱石堆迎面是一块高约8米、宽4米的平整石壁,上面横刻着三个大字“虎口寨”,字高60公分,宽40公分,在“虎”字上角隐约可见竖排“民国十六年……”五个小楷石刻;在刻“虎”字前壁上也依稀可见“顺治六年…”“新建…”字样,有待进一步考究了解。在石壁和石刻的左边岩石上是山寨第一道门,此门与第一道围墙相连,现只残留有用凿子在岩石上开凿出来的两个门枢窝,直径有50公分、深50公分,两门枢窝相距5米,当年虎口寨山门气势的壮观雄伟可略见一斑。
迈过座落在第二道围墙上坍塌的寨门便到了寨顶。整个寨顶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50米,宽30米,由一字相排的三块大岩石组成,整体性好。中间有一小平台比两边高出1米多,面积有50余平方米,平台中央有一个人工凿出来的蓄水池,周边2.5米见方、深1.3米,池边有盖板的槽沟。在寨顶的两头各有一探出的岩石眺望台,面积有8平方米,站在东北的眺望台上,可眺望淄川、崮山、源泉一带;站在西南眺望台上,可览鲁山之胜。其寨顶的房屋已荡然无存。据说,寨顶用石块砌的房子有几十间,可容纳上百人的兵力驻扎。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伪军占领过此寨,强迫当地老百姓往山上送粮、送水、送柴,稍有怠慢就遭到伪军毒打,许多老百姓都曾遭遇过。后来,八路军某部一个营把此寨从敌人手中夺回来,当地民兵配合部队,凭借这有利地形,建房筑墙,坚持敌后抗日,与八路军一起参加多次抗日战斗。
据实地考察,寨顶上残垣颓墙之中连砖瓦也找不到,仅见砂锅片、陶罐片、黑碗底等民国遗物,更无古建筑或石碑等文化痕迹。调查当地居民,也说上边无庙。但是摩崖石刻“顺治六年”这一年号令人迷惑。这一年是公元1649年,清朝天下基本平定。高居山寨,大刻年号于山崖的是什么人?明朝隐士、遗老不会用此年号;农民起义军、山大王也不会用此年号;若是清政府驻军于此统治一方似觉不便,他们大可以明正言顺地驻守村镇要塞。“虎口寨”三字可能在清代中后期所刻,“虎”字颇具颜书韵味,用双钩平底刀法尚有明刻遗风。能大刻寨名于上足见有人常住,有可能刻在捻军之乱时。民国十六年 (公元1927)刻字既小且浅,现已模糊不清,那时这带小股土匪常来骚扰。总之,此寨多用于战乱年代,与庙宇文化关系不大。
虎口寨以其地势险要、紧靠公路、植被茂密等自然景观优势,当今可恢复修建原貌,开辟旅游资源,供人们游览参观。同时,也是一处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