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大寨
转载
于 2015/06/18 08:36: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84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大寨
大寨位于源泉镇东面五公里处,南与池上镇接壤,海拔高度768米,方圆面积约三平方公里。什么时候定名大寨,历史上己无从考证,但从地理位置看,这里连着的山寨有三个,西面一个山寨的面积最小,名曰小寨,东面一个名日黑虎寨,而中间一个山寨的面积最大,“大寨”这个名字也就顺乎自然而叫响了。
大寨山势东西走向,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北部悬崖绝壁,从森峪村北门岭只有一条上山路通到寨顶北门,此处路窄沟深,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南部仍是山高坡陡,登攀艰难,东西分别与其他山脉相连,有山路通往寨子的东门和南门。
大寨东西长度约为三公里,南北宽一公里。在接近中部地区有一狭窄地段,也是从寨西到寨东的唯一通道,当地人称此处为“细腰”,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在此垒墙设寨门一个,又称“二门子”(后被毁),自然环境把大寨分成东寨和西寨两部分。
大寨东部和北部地势较平坦,中西部东西方向有一深沟,名曰“降沟”,传说降沟底有石簸箩,还有滴水崖。夏秋季节,哗啦啦的泉水在石簸箩里滚淌,滴水崖上传说有一洞穴,深不可测。早先大寨人孟光祥想把此洞探个究竟,就带着两支蜡烛探幽,还未走到头,一支蜡烛就着光了,未敢再往里走,点着另一支蜡烛照着明回到了洞口,洞有多深,至今无人再考察过。
最引人注目的是从降沟底拔地而起的“三山剑”,真象刀砍斧劈过一样,三根柱子模样的“石峰”巍然耸立,直指青天,真能与安徽黄山的奇峰异石相媲美!传说三山剑中间一个剑顶上有一石棋盘,有一次一个上山打柴的人看着太白金星和老君在这里下棋,红一阵,黑一阵,红了三阵,黑了三阵,棋下完了,下棋人也不见了,打柴者这才去找自己带的砍柴工具,想不到扁担和绳子已经烂掉,只剩下了担子尖,原来转眼间三百年已经过去了。这是当地人对刘晨、阮肇故事的演绎。
传说古时还从降沟底爬出了一只大神龟,这龟一直爬到了郝峪沟底,神仙王龙官一鞭把它打死,神龟变成了石龟,至今还静卧在那里。
东寨和西寨各有泉子一个,干旱时泉水干涸,东寨泉子下有井一口,深约七尺余,上面部分自然形成,下面部分人工凿石而成。
据地质学家勘探,大寨地下含有铅矿和铁矿,1968年市冶金局派专人前往组织人员开采铅矿达半年之久,开出的最大铅矿石重500余斤,但因运输不便,大部分矿石含铅量又较低,以后便停止开采。
大寨北门建有官帝庙,南门建有山神庙,文化大革命前就全被破坏,只留下碎石一摊。
据大寨上了年纪的人回忆,大寨上有住户已有一百七八十年的历史,是从东崮山、北崮山、邀兔崖、谢家店子、麻庄等地搬迁而去的,主要是为了求得生存、躲避战乱。解放前是属麻峪村的一个自然村,1952年与麻峪村分开,成为独立的行政村--大寨村。
民国三十一年 (公元1942),大寨住上了国民党残余部队伪四师 (吴化文部队)。在此修炮楼三座,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寨和临村老百姓受尽了伪四师的欺压和凌辱,1945年池上解放后,伪四师自退。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饱尝了发展经济交通不便的苦处,人心思变,人心思迁,1987年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大寨整村迁移36户117口人,分别到八陡东顶、白塔的小庄、国家、白塔等村落户,新建家园,安居东业。
大寨土质肥沃,到处野草丛生,荆棘满山,是天然大牧场,森林覆盖面积占10%,主要是刺槐,还有桃、杏、李子、椿芽、花椒等经济树。黄芹、柴胡、远致等药材到处都是,主要动物有野兔和獾。
大寨,当今可称得上是“世外桃源”,欢迎广大旅游者到大寨避暑、游玩,享受世外桃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