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五福山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五福山

转载 2015/06/18 08:36: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134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五福山

    五福山,座落于北博山镇五福峪村之西。据《颜神镇志.卷之一.山川古迹)记载:“五福山,镇东南四十里”。该山主峰为一蜿蜒曲折的横岭,形似盘龙,而朝东、北方向的五条支岭,凸凸凹凹,关节若现,酷似龙爪,直伸谷底及淄河岸边。更有龙卧福地之说,故名五福山。
    据《辞源》载:“五福,旧时所说的五种幸福。书洪范:‘五福:一日寿,二日福,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命终’。宋欧阳修文忠集十二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诗:‘事国一心勤以瘁,还家五福寿而康”。
    站在五福山顶上极目眺望,群峰逶迤,因富含脉状铁矿石,似条条金带缠身。该山北与芍药崮相连,隔淄河与风凰翅相望,清初兵部尚书翟凤翀基的墓道就在淄河岸边,石人、石马、石绵羊依稀可见;东边的山脚下,有一孤立山头,俗呼独角山,又圆又小,酷似一颗龙珠在龙爪之中;西边隔淄河依次与汉王寨、辰巳山、擂鼓山、帷屏山对峙;南边龙头处有一水湾,俗称泥湾顶,相传为卧龙从泉河头青龙山下的龙湾中汲水来的蓄水池,满了以后就从山下前槐村的泉眼中流出,故有“大旱祈雨天要下,必见五福峪的柳枝架”之民间俗言。在龙额上有村民为防御捻军而建的石寨,围一里,高四、五米,有石垛口,里边残墙断垣仍存。再看龙头直指那圆圆的“饽饽山”,似圆珠龙首欲吞。再南边有一山谷,叫五凤峪,传说有五只凤凰栖息于此。正因为北有五福卧龙戏珠,南有五风筑巢栖息,实为龙风呈祥之地,所以该村在由13个自然村统一村名时,也就有原来民间俗你的“倒钩峪”、“南峪”(《博山县志. 卷之三.乡社)载为“南台”)正式定村名为五福峪。
    廉颇与五福峪的传说  关于五福峪一名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后期,有一次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廉颇年近八十仍被奉命率兵迎敌。因赵国兵力薄弱,遂边战边退至齐国境内的五福峪一带。在进退无路的时候,忽然遇到了一位白胡子老汉,廉颇过来问:“前面是条什么峪?”老汉说“五斧峪”。那时候人们都是很迷信的,廉颇也生怕大将犯子地名,他自言自语地说:“五斧峪,我廉颇一张镰 (廉),岂能敌得过五把斧子呢!”说罢,又继续向南退却。当处于一叉路口时,西为核桃峪 (活逃峪),东为死老颇峪,此时又有一童颜鹤发的老汉,传说为太白金星下凡,原想来引廉颇从核桃峪经郑家庄逃出包围圈,只要问到核桃峪,便能逃之。谁知廉颇迷信西方大路不吉利,就指向东边问道:“那条峪叫什么峪?”只听老汉垂泪默然回答道:“死老颇峪啊”!“死老颇,死老颇,真乃天绝我也”!说罢,又向前奔了几里,在一山洞前自刎身亡,至今人们叫此洞为死老颇洞。其手下兵士将其尸体运至马家庄东边山脚下,每人一兜土,就堆起了一个围长三十多米的大坟堆,至“文革”初期仍存。民国初年,人们在坟前立一石碑,并由博山区最后一个秀才、也是博山区政协成立以来的唯一一位秀才身份的党外政协委员李方平撰文并书丹,阳面为“赵上将军廉颇之墓”,阴面记叙了上述故事及立碑之经过。可惜此碑在“文革”期间被砸为两段后修了蓄水池。两段残碑现尚存,字迹尚可辨认。
    思廉颇为忠良将,死后又化神保护一方百姓。人们认为是“五斧”犯了廉颇之禁,遂改村名为“五福峪”了。
    五福山溶洞  据地质资料分析,五福山之东为一断裂带,地下水源丰富,现打探井数眼,从根本上改变了该村缺水吃的历史。因此,在五福山周围,溶洞也比较多,现已发现的有: 
    云窟窿。位于五福山之东的于家溜。据北博山镇政府派人探测,该洞垂直深50余米,最粗处直径10米以上,因常年淤积,横向洞口未发现。每逢阴雨天,从洞口内向外喷射白雾似云,故名云窟窿。
    石槽岭洞。位于五福山之东的石槽岭下。该洞在清末民初曾作为私塾学堂,有位马姓老师在此教书。
    死老颇洞。位于五福山南面的死老颇峪内。传说为廉颇殉难处,洞深不可测。
    东牟嶂洞。位于五福山之东的大东牟嶂谷底,能容人通过的就有三十多米深,为放牧牛羊避雨的天然牛栏。宽阔处能容纳五十头牛,有细洞,似瓶颈,人不能过。
    杨家洞。位于五福山西南的西顶山麓。因该村杨氏迁来最早并以此洞为屋,后因人丁繁衍遂迁至山下的小 杨家庄,故该洞起名杨家洞。
    雕花峪洞。位于五福山西南的西顶山崖下,深不可测。
    后楼洞。也称水葫芦洞,位于五福山之西的北顶山崖下。清末,邀兔村南首的村民为防御捻军,曾在此修筑围墙似楼,有石门,一夫挡关,万夫莫开,群众俗称后楼。民间传说在其崖上有连船环。
    单窟窿与双窟窿洞。位于五福山山顶上的龙颈部。因洞口分别为一个和两个,故名。因深不可测,至今未有人探险,而有关此洞却有很多神秘的传说。
    自然村、行政村简况  五福峪村是个统一的行政村名,就其自然村而言,号称五福峪十三村,分别是:小杨家庄、翟家庄、王家北坡、前槐、马家沟、东崖头、西崖头、郑家庄、小东崖、小李家庄、上岭东、下岭东、横立岭。这在全区行政村中,自然村数是最多的。村落东 (岭东)、西 (小杨庄)相距5华里多,在全区行政村址中是最长的。 
    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是老革命根据地。据《博山区志)载,至抗美援朝结束时五福峪村共有29名儿郎血洒战场,以行政村对比,革命烈士仅次于南博山镇下庄村,位居第二。为报复抗日革命家属,1940年日本鬼子曾进村放火烧村,残忍杀害村民数人,全村十三个自然村就有九个被点了火,浓焰滚滚,悲惨至极,让人刻骨铭心,永世不忘。
    据考察,五福峪村为明代建村。在该村郑家庄中有一棵国槐,相传为郑氏迁此居住始所植。据清道光《创修郑氏世谱》载:“自始祖十公迁入邀兔崖,迄今五百余年矣。四世祖讳洪,迁于五福峪郑家峪”。据此推算,树龄当在400年以上。该材生长仍很旺盛,树高22米,树下主干高8米,胸围2.5米,冠围达50余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五福峪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引水上山,所有自然村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靠吃旱池蓄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投资百万元,拓宽并硬化了通向村内的水泥路面。为繁荣经济,搞活流通,在村内设立了农贸大集,公共汽车直通村内。为激励村民勤劳致富,在五福山下的公路上,由村委立一彩门,门棋上书:艰苦奋斗双手劈开致富路,壮志凌云一心只奔小康村。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