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石马泉
转载
于 2015/06/18 08:36: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43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石 马 泉
石马泉位于博山区石马镇桥东村商业街中段东侧文姜公园内,古名汲水泉、又名石马池。为了保护泉水,整个水池用十几层巨型青条石砌成,呈八角形。池深约4米,池口对边直径约3米,泉眼在池底东北、西北方向,据说有三股甜水,一股染水,此泉久旱不枯,泉水清澈甘甜。过去,在大旱之年邻近各村缺水时,便会到此担水饮用。
人们常说“先有石马泉,后有孝妇河”。据《齐乘》载: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辑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呼为笼水。古时的笼水就是今天的孝妇河。而颜文姜“远道取水”的地方,就是“石马泉”。传说颜文姜到石马取水时石马泉仅仅是一股清泉而已,周围并无任何建筑。后来为了纪念颜文姜,人们在泉边建一小庙,称为“草庙”,在李世民东征受困,颜文姜前往救驾的传说中,颜文姜曾明确地向李世民表述自己已经草庙为神。有人说这“草庙”指的就是石马泉边的小庙。到唐代时,人们将“小庙”扩建为颜文姜祠。现存的建筑是明末清初重修的,也称顺德夫人行宫,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颜文姜祠坐北面南,三进院落。整个建筑呈四方型,东西对称。大门三间,南北出厦,门前有一平台,东西有石阶,石阶旁各有一石狮,门内两侧有门神两尊,第一进院落,东西长约40米,南北约10米。大门正北面是过庭,四梁十柱,青瓦房面,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5米。过庭东面是三清宫,西侧是药王殿。大小与过庭相似。穿过过庭或经过庭两侧的通道即可进入第二进院落,此院正面为大殿、东西为两庑,大殿后面是第三进院落,正北是后殿,东面是配殿,整个建筑气势恢宏。文革前,在过庭的月台两侧有两棵直径1米多的大柏树,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可惜文革期间被砍伐。前大殿为本庙群中最大建筑,东西长10米有余,南北宽约7米。四梁八柱,四角飞檐,前出厦,大殿正面塑有颜文姜神像,后墙和东西两山墙上约有壁画,内容为颜文姜的生平故事,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据专家称是明末或清初作品,是研究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在淄博市是很少见的。这一珍贵壁画能保存下来,纯属巧合。解放后,此庙各建筑被石马粮管所利用,大殿用作仓库,为防潮、防鼠,地面衬一层细沙后再铺青砖,内墙壁抹了一层白灰泥,无意中将壁画保护了起来,使壁画逃过了文革一劫。近年,人们在整修大殿时,除去白灰泥墙皮,竟意外发现了壁画,使这一珍贵艺术品重现庐山真面目。后殿是供奉颜文姜公婆的场所,神像是近年重塑的。
过去,在石马泉的南面曾建有一座高大的影壁墙,墙上贴有砖雕飞禽走兽壁画。因影壁挡住了阳光,既使夏日炎炎,池水也仍是清凉甘洌,但是,到了冬天时,池口周围常会结一层厚厚的冰,故而人们给它起了一个雅号,叫“八角琉璃池”。紧挨着泉池的西面有一条河沟,俗称小桥沟,戏称铜帮铁底淤泥河。为五凤山山洪冲刷而成,源自五凤山南麓山谷,向南流入淄河,是石马泉的排水通道。在池南壁离池口下约1米的地方有一排水口,人称“龙口”,正常时,泉水涨到“龙口”处,便会从此口流入小桥沟,不会从池口溢出。过去只有大人才会从池口往上拨水,小孩子取水要到“龙口”外去接水,这样不会有掉入池中的危险。在池西面的小桥沟上原建有一座石桥,单孔,跨度约3米,桥面宽3米左右,桥上有石雕栏杆,人称金丝栏杆桥。原是村中居民到水池担水或进庙的通道,也是石马泉周围的一景。在沟西面有一广场,原是举行庙会的场所。广场四周原有柏树、国槐、白杨等上百株,广场南面,建有一座石戏台,坐南朝北,台面近正方形,长宽约6米,高2米多,用5层厚30厘米至50厘米左右的长条青石砌成。台上有形似凉亭的木结构顶棚,由8根木柱支撑,四角的木柱直径有50多厘米,高约3米,东西两侧的两根和南面内侧两根稍细,顶棚上复青瓦,四角飞檐,四角上挂风铃,紧挨石台的南面有青砖瓦房3间,为戏台后台,东西长约8米,东西两山墙各有一个月亮形窗户,后墙正中有一四方形窗户,四角飞檐挂风铃。与前台有木雕隔扇相隔,左右有两门与前台相通,为上下场所用。由于古人建造这一戏台时,巧妙地运用了声学原理,整个顶棚成了扩音设施,在台上唱戏,1公里之内都能听清。因此,这一戏台远近闻名,据传,古时曾有人到这里测量、绘图,参照修建戏台,但都未能达到理想的声音效果。可惜这一建筑在文革期间被拆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距戏台正北面约30米处,原来还建有3间“神棚”,每逢七月初三颜文姜生日庙会之时,人们都要把颜文姜神像请到神棚中,让她与人们一起看戏。颜文姜祠整个建筑群过去建在一片古柏林中,环境幽静、清雅,戏台东侧原有碑刻几十通,解放初期被毁,随着村庄的扩建,此庙宇已经逐渐被其它建筑所包围。
2002年以来,为了保护古迹,发展旅游事业,在桥东村委的支持下,群众自发重建山门,并对大殿、后殿、过庭,三清宫、药王庙等建筑进行了整修,对幸存的部分碑刻进行了整理,并根据老人们的记忆,在大殿西南侧挖出一块半截圆头残碑,有人曾据此说颜文姜汲水的泉眼原址应在碑的附近,现在的石马池是后人修建的,不过,这已无法考证。
前些年,在原石戏台和神棚的位置附近,村委建设了一个小游园,并在靠中心路的地方建有一个牌坊式门楼,四周围铁栏杆,园内植树种花,并安放了一个巨大的石牛雕像,园内曲径通幽,花木茂盛。2002年由山东省原副省长张敬焘亲笔题写“文姜公园”,现在是供广大群众休息娱乐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