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九龙峪
转载
于 2015/06/18 08:36: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251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九 龙 峪
九龙峪位于博山陶琉工业园路南0.5公里处,当地人又称大南峪,蜿蜒崎岖,绵延5公里,最宽处300余米,最窄处仅150米。其主峰山顶海拔561米,东与薛家顶接连,西与赵家崮堆为邻,南与石马凤凰山相望,东西走向,北面12条峪与主峰形成环抱之势。九龙峪便是其中有名的9条,分别是:哑巴峪、黄连峪、小孝峪、大秀才峪、山核桃峪、良子峪、水石屋峪、秀才峪、互屋峪。相传,古时候山顶地处一片汪洋之中,有9条龙卧于此,大禹治水后9条龙腾空而去,所卧之处成为9条大沟,故取名九龙峪,九龙峪汇集处被称为九龙峪口。
九龙峪主要为石灰岩构成,峪深坡陡,悬崖众多,悬崖下形成的天然石窟深达数10米、古代为百姓避难的场所,其中最大的一处石窟在水石屋峪,人称水石屋洞,可容纳几千人。洞中有三层石墙体建筑,墙体厚约两米。第一道墙设有了望口和枪眼,用来防护;第二道墙内堆放柴草,圈养牲畜;第三道墙内为生活区。每道墙之间有石门相通,洞内有清泉,常年不干,可供人们饮用。经过多年绿化,九龙峪如今已是花繁叶茂,绿树成荫,成为动物理想的栖息场所,峪内动物主要有狼、獾、黄鼠狼、刺猬、兔子;鸟类有啄木鸟、布谷鸟、乌鸦、麻雀、麦雀等,种类可达30余种。树种有刺槐、枣树、枫树、核桃、酸枣、山楂、柿子、银杏等30余种。盛产丹参、何首乌、柴胡、益母草、黄芪、白芷、瓜蒌、川地龙等100余种中药材,其中以何首乌为最好,当地居民曾挖出过一对单个重达八两的何首乌。
九龙峪泉眼众多,有唐泉、哑巴峪泉、马虎泉、老山顶泉、贼石屋沟泉、羊泉、互屋峪泉、下东峪泉、上东峪泉、半井泉。泉眼以下东峪泉为最大,唐泉最为有名。相传,明朝永乐18年,蒲台人唐赛儿在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东部的卸石棚寨领导了历史上有名的农民起义。起义风暴席卷了青州、莱州、莒州、莱芜等十几个州县,撼动了明王朝的统治。永乐皇帝派安远侯柳升为提督总指挥,三品都指挥使刘忠为副指挥,统领明王朝的嫡系部队“京营军”向卸石棚寨杀来。面对强大的敌人,唐赛儿放弃卸石棚寨,带兵突围来到了九龙峪口,准备走莱芜去莒州,与那里的起义军会师。
九龙峪口,地势非常险要。峪口有一石峰,突兀奇峻名曰了远台,了远台下有一山泉,泉水旺盛而清澈甘洌。由于连日激战、奔波,义军已是人困马乏,见到这清澈的泉水,将士们都争先畅饮起来,唐赛儿和她的战马也饱饱地喝了一顿。说也奇怪,将士们喝了这泉水后,顿觉困消乏解,经过浴血奋战,起义军大获全胜,击退了追杀的官兵。唐赛儿九龙峪斗官兵的事,很快在村里乡间传开了。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能征善战、智勇过人的传奇式女英雄,就把她和义军饮过水的山泉取名“唐泉”,义军激战的山峪取名“唐峪”,旁边的山岭取名“功劳峪”。
“唐泉”对明朝统治者来说听起来特别刺耳,他们为了更改这一泉名,便煞费苦心地编造了一个“金马驹”的故事。故事说:有个农民在九龙峪刨地,刨出了一个金马驹,便到唐泉去洗,但农民不慎失手,金马驹掉到泉里就无影无踪了。就这样,此后便常有金马驹出现,唐泉遂改名“金驹泉”。《颜神镇志》这样写道:金驹泉在镇东南山头南峪,晶莹可鉴毫发,岁旱不涸,曾有金马驹出没。到清乾隆28年,还在泉边修了一座神庙,竖碑一块,碑文是“山头南峪中树一峰,山名笔管峰,下有泉是金驹,载在传志。”现在泉已不复存在,但登上当年唐赛儿屯兵修养之地——小寨,仍可以看到点将台等遗迹。
如今,九龙峪正以它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有的历史内涵等待人们去游赏、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