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山庙宇
转载
于 2015/06/18 08:36:3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1823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著名旅游胜地金牛山,地处我市西南,距博山城南25公里,与莱芜市交界,面积25平方公里,主峰在南沙井村北,海拔433米。此山山势雄伟嵯峨,青峰环抱,险峻幽静,屏开三面、云峰接天、形若鼎足,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
此山建筑始建于清代,传说蒙阴人秋潭仙师在此山养身修行,集资建庙,仙逝于此。留下了不少神奇的传说。至民国初年有热衷于修庙行善之人,便集周围各县之民力,大兴土木,耗资巨大,苦心经营三十余年,至"七七事变"被迫停工,不少建筑随之搁浅,但已形成多层次的庙宇群落。
山中古柏常青,三径通幽,亭台楼阁矗岩壁上,碑竭林立,主要景观有会仙亭、白云洞、龙池云路、唤龙门、太平观、喷云潭、泰山殿。各景点布局严谨,和谐自然,各具特色。三亭、三路、三洞、三泉构成有机整体,形成三亭翌然临于峭壁,仰视如云中海市;三洞洞门清秀玲拢,洞深幽深神奇,探之如人水宫仙境:三路相隔对称,殊途同归,登之如入天门,斗折蛇行;三泉常年不涸,晶漠清澈,饮之如琼浆甘霖,署气顿消。
金牛山的等腰线上,重点景观多布于此,这里是游山的必经之路,三亭鼎立。东亭在东山麓柴谷洞的南端,西亭在西山白云洞南端,中亭又名三仙亭,在突起的山腹上,远远望去,红柱青瓦象一位妙龄女郎停停屹立在悬崖之上。此亭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四根大红漆柱,周围是红砖镶边的女儿墙,其上皆为玻璃窗扇,雕梁画栋,靠北侧有神像一尊,安详盘坐,双手合实于胸前,这里是善男信女进香祈祷的场所,西侧是楼梯,拾级而上二楼,以观风景。
二层每面四窗,八面临风,扶栏眺望,饱览大好河山的雄姿胜景,亭下悬崖壁立,如临深渊,令人目眩。山脚淄河如带,车辆如梭,令人清心净腑。远望与金牛山对峙的当阳山、南平山的巍巍石城,依稀可见,勾起了多少古老传说。环顾四周窗扇,搂刻精致图案,玻璃在阳光的映照下烟摺生辉。横梁上"麻姑献寿"、"八仙过海"、"童子拜佛"等一幅幅丹青图案皆为工笔之作。原中亭于1962年因暴风雨坍塌,后募捐重建。修建后不仅保持了原亭的风格,还增加了玻璃窗扇,使之更为华丽壮观。
由中亭向上百级石阶,有摩崖巨石阴刻"云路",每字高近两米,占崖面积3.2平方米。阴刻于石灰岩壁面,在几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云路"二字系刘家台村国斯铭所书。石雕巨匠苏金铭、秦宗成及徒弟撑杆搭架崖前,用近百个工日精刻而成。
由中亭向东北下石级,便有一庙映在高崖红叶之中,青瓦垂带,走兽飞檐半探出悬崖之外,玲珑隽秀,婀娜多姿,这就是吕祖阁。
吕祖阁是一座龛殿,在崖坎内依势而建,长四米,宽五米,高六米。庙的大部在龛岩中,仅有三分之一外露,上面石崖壁立千仞,摇摇欲坠。绝崖多生怪柏,有的似哪托闹海;有的象白鹤晾翅;有的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象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象是和清风白云游戏。吕祖阁内有吕祖塑像一尊,面目和善慈祥,神情端庄自若,微妙微肖,令人肃然起敬。左边小童俯首贴耳,天真活泼;右边一尊手执柳枝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称之为"柳树精"。南北壁分别绘有传说中吕祖"广行善,济苍生"的壁画。
吕祖阁系金牛山较早的建筑,始于清末,依崖龛顺势而建,半掩半露,具有道家之建筑风格。为何除秋潭仙师简屋陋庐之外,在此进行建筑呢?传说这里曾有神仙显灵。一天一放牛娃上山放牛,边放牛,边玩耍。这时天空乌云翻滚,铺天盖地卷来,狂风挟带着树枝枯草漫天飞舞。放牛娃一看离西山牛栏较远,便迅速集合牛群,向牛栏处奔走。突然一个闪电照得眼前一阵目眩,霹虏轰鸣,他下意识地跳了起来,不知怎的,跳到了东边的悬崖上,脚一蹭,便滑了下去,从数丈高的悬崖摔下,此时,放牛娃的眼前一阵发黑,身子突然被一柔软的东西托住,即而站在悬崖下面的草丛里。他象做了一个梦,睁眼一看,见一鹤发童颜的长者,慈祥的站在他身边,笑眯眯的说:"孩子,今后上山要小心哪。"说着便化作一缕烟雾,钻到了悬崖的金龛内。放牛娃回家把当时情景说给家人听,全家高兴不已,说是神仙显灵了。此事一传开,乡人皆称奇。这时有一方士说那天吕祖爷正巧来金牛山寻仙脉修行,正巧碰上放牛娃从崖下摔下,便张开双手将其托住,轻轻放在草地里,倏尔化作烟雾,进了仙境之中。众人为报吕祖老爷的大恩大德,在他隐身的崖龛内依山修建了这座别具特色的吕祖阁。
东面是百丈悬崖,下边有两个洞门,青瓦垂脊,北洞门尤为别致。此洞门高二米宽一米,砖垛,门框门楣皆为石质,光滑如漆,雕刻图案,门棉上雕一精致石匾,上书"柴谷洞"三字,楷书,庄重有力,阴刻。门框两侧刻楹联,隶书,隽秀凝重,潇洒自然。上联"户辟苍崖云下楗",下联"帘垂藤蔓月为钩"。
金牛山除人文景观之外,还有一处值得游人一试的地方,即鸡鸣石。此石在唤龙门以东,至"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百碑之间。即从云路登上平台往西一折约五米,从北崖向外三步有一块露出地面十多厘米的平顶老山石,面积约一平方米,呈龟背形,人踏在上面,用脚一跺,或击掌便发出吱吱声响,这是由门洞与崖石的回音合成的。鸡鸣石就是凭这一特色吸引了无数游人,为金牛山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沿云路扶摇而上,过鸡鸣石,径向西,便有一门耸立在游者跟前,此为"唤龙门"。唤龙门座落在悬崖之上。
沿云路扶摇而上,过鸡鸣石,径向西,便有一间耸立在游者跟前,此为"唤龙门"。唤龙门座落在悬崖之上,分为底座和门亭两层,高17.4米,依山傍谷,峭拔兀立。此门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71年被毁,1991年重建,古朴典雅,碧瓦琉彩,"唤龙门"三字由清光绪年间进士张新曾所书,字体雄伟,圆润浑厚,为游者所称道。底座为拱券形,高7米宽4米,拱券的每块石约一吨重,缝隙严密,人们由此拱门拾级而上"蛟龙台"。由蛟龙台向北拾级而到唤龙门亭,此亭系回廊重檐式,小巧玲拢,站在此亭"荡胸生层云",俯视云路游客携手联袂,只见人头晃动,真是"仰视天门辽阔,如从穴中视天",别有景致。
由唤龙门阁上北望有台,拾级而上则至太平观。门洞左侧有石梯、上有观音阁,旧有汉白玉倒座观音。太平观自三六年动工至芦沟桥事变修成,意在保佑太平。博山最后一个秀才南郑家庄李方平曾以诗咏之:"三省狼氛已堪惊,大好河山谁护拯?倘是国民再懈怠,太平观下不太平"。不数年太平观焚于战火。
由太平观门洞冲北,越石阶直上则至泰山行宫院,正殿雄壮,"左右旧有配殿、道房。东西皆曾有门,石券雕花,西者书"接瑶池",可通槐树林及北沙井村,东者书"迎紫气",可通柏树林及淄井村。现二门仅存旧石。
泰山行宫殿后,又高出一院,即山之最高处建筑——玉皇宫。院东西旧有廊房,近年仅修主殿三楹,青瓦红墙大脊飞檐,孤高独标,神象威严,此处香火最盛,乃南北善男信女集会之处。
由于此山亭观庙殿,洞门山墙结构严谨,对称工整,做工精美,使此山的人文景观大为增色,无数游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