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黄花峪神仙洞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黄花峪神仙洞

转载 2015/06/18 08:36:2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佚名 91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黄 花 峪 神 仙 洞

    在东万山村东南约2.5公里有一峪叫黄花峪,是东万山的十八峪之一。现在黄花峪有树有荆棵,石头遍地,青草满坡,就是看不到一簇黄花。只有在陡峭的青石石壁上有一石洞,人称“神仙洞”。洞口宽0.9米,高1.9米,深2.9米。洞内有套洞,洞口直径0.9米,深7米。
    明朝中叶,国氏兄弟先期迁居,并在此种地。一天,锄地而归,忽听箫声悠扬,回荡山谷,见吹箫人是一位道人,便坐下交谈,相互介绍,道人祖籍是山西人,姓吴,道号玄子,云游至此而住下来。
    第二天,国氏兄弟给道人送来谷米、炊具,道人送给国氏兄弟一包黄花菜种。彼此,礼尚往来,十分友好。
    翌年,满山满峪长满了黄花,故名“黄花峪”,因道人提供菜种,人们尊称道人叫“黄花道人”。
    有一年,发生瘟疫,国氏兄弟也厄运难逃。黄花道人用黄花根泡制成药,先治好国氏兄弟又给百姓看病,因道人医术高明,手到病除,人们把道人视若神仙,将其居住的洞叫“神仙洞”。 
    这时,爱民如子的县令听说道人有如此神通,也前往慕名而请道人,遏制了瘟疫,消除了灾情。县令与道人,从此结为挚友。
    县令与道人知己无猜,长来长往,感情与日俱增。一见面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谈话时常有师爷相陪旁听,师爷背着县令把道人的肖像画下来,又把疑点写成奏章,密送朝廷。
    道人本是当朝重臣,因不满宦官掌权而遭受迫害。后来,逃出虎口,隐居为道。县令知道真情,如雷轰顶,他恨师爷不该暗下毒手。万般无奈,才派心腹致信道人,自己则挂冠而去。
    师爷带官兵捉拿道人,行至峪口时,忽见天崩地裂,红色岩浆如雨瓢泼,从天而降,师爷遭报应。如今峪口还保留着一奇特红色的小山叫“红碴山”就是当年这个故事的写照遗迹。
    黄花峪的黄花是道人施德的象征,如今没了,是人去花逝的缘故。而“神仙洞”尚存,见洞而思人,不仅想念黄花道人,更想念那位舍官取义的县令,他那种“以人为本,以百姓为重”的为官情操,成为人们心中的丰碑,千古传诵着。

已有0人点赞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