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我要大声说话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专题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我要大声说话

投稿 成龙之龙2020/09/03 13:50:5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孝妇河畔 作者:红楼一梦 73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不准大声说话。”“不许吹口哨。”“吃饭不许吧嗒嘴。”“要文明,懂不懂?”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经常看到这样的提醒,尤其一些人夸大到整个民族,说我们中国人在国外大声说话很不文明。

是的,我曾经很赞同这些观点。

可是,慢慢的,我发现不是这样的。我记得小时候在田间地头干活,喊一个人过来抬玉米,必须大声喊,尤其在山上不仅要大声还要把声音拖长了喊,这样才能辐射到较远的地方,能让别人听到。当我们拾好了柴禾,相约一块下山时,你必须放开了喉咙把伙伴喊答应为止,急促的喊声是不行的,在风中停留的时间过短,你得把手作喇叭状放在嘴边,朝着一个方向喊开去:“李——小——秀——”“黄——名——花——”就像夏天在枝头鸣叫的蝉一样,只要声音在空气中呆的时间足够长,那静静的山林里就回环曲折全是你的动静了。那些正在忙忙碌碌的伙伴们在把柴禾一绳子一绳子捆好后,就可以知道集合的时间了。怎么可能小声嘀咕呢?若有人嘟嘟囊囊,我们就说她那是在说给自己的脚尖听。

大声说话,那是必须得。

至于吹口哨,那是最美好的事情了。到了麦假,所有孩子都到坡里干活,正好上面一块地,下面一块地,两个孩子就可以用口哨对话,先是打着口哨喊名字,然后问口渴吗?喝水吗?全是用口哨,问明白了,就一块循着溪流到上面找个清水的地方喝个饱,喝完水当然还可以把河里的石头翻一下,找几个小螃蟹。

高兴的时候用口哨唱支歌,最经常唱的是《甜蜜的事业》后来还有《蜗牛与黄鹂》,轻松欢快极了。

最调皮的是,用口哨和女孩打招呼。口哨刚开始几声短而急促,好像说“你好!”而后拖得很长很长,好像说“美女呀,你好呀。”这时候女孩就加快了脚步匆匆跑了。我呢当然学会了口哨,也冲女孩吹,等她们回头发现是我时,每次都红着脸惊讶的问:“原是你呀丫头!”哈哈!

至于吃饭,谁说不能吧嗒嘴的?发出声音那是对好饭菜极高的赞扬。母亲只要做了平常吃不到的菜,一定会亲自问:“这次菜香不香?”我们姐弟仨一定非常配合地咂咂嘴,摇头晃脑的说:“嗯,香!真香!”那嘴呱唧呱唧的出声还要伸长脖子拍拍胸脯:“太好吃了!”随着这声音,脖子成弓状弯曲,即使菜有嘴巴滑到肚子里了,好像香味还在肆意膨胀一般。这时候母亲一定把笑容从嘴角堆满眼角,有很多时候,我们就把菜吃得一干二净,都忘了给母亲留一份,母亲却总是高高兴兴地说:“这次菜就是香,你看看,吃干净了都。”

后来,在长期的读书生涯中,我渐渐养成了安静的习惯。说笑不再肆意流淌。我渐渐注意了笑声的克制,走路的轻盈,还有看人的脸色,调整涨落的心态。我以为自己高雅了,自己褪去了那层“山村皮”换上了“城里人”的样子。可是,我错了。

去年去北京呆了一周,到处玩,每天做拥挤的地铁。人群挤得要爆裂了却常常静悄悄的,没有一个大声说话的人。只有一个母亲刚大声说了一句,旁边的儿子就马上把食指竖起在嘴唇上制止住了。大家的耳朵里全是耳麦,手里全是手机,谁也不理谁。

太恐怖了,我竟觉得自己身处荒原。根本没有人群!

直到到了一个候车厅里。一个老人,一个穿着是农民的人他大声的跟另一个打招呼,那人明显是他的老乡,两个人激动地大声说话,用他们的方言,热烈而亲切。那才是人的声音啊,我的可亲可爱的首都!

后来,回到老家,老母亲告诉我,说话当然要大声。“那话说出来就是让人听清楚的,你像个蚊子,在嗓子眼里哼哼,谁听得见?说话大声,那叫理直气壮,低声下气那是以前做奴才的人干的事。咱吃得饱穿得暖,现在老百姓过得比过去地主还要上恣,说话还能不大声?那是高兴,那是从心里淌出来的。”

至于我那留学回来的同学更是一语道破了天机:“英语发音大都是双唇音与唇齿音只需要嘴皮动就行,不需要大声,更不费多少力气。我们这汉语可不行,要说话那就要底气足,它不但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很多发音唇齿颚喉鼻全用得到,至于气息简直从丹田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说话有字正腔圆,声如洪钟之说,有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之感。”

哦,原来,说话不大声都对不起发明汉字的老祖宗啊!

我——要——大——声——说话!让那些为之侧目的人哂笑去吧。

我自豪,我是一中国人,我自豪,我要大声说中国话!



征稿启事

《孝妇河畔》现面向公众征稿,如果您有与博山人文风情相关的稿件愿与我们分享,请关注《孝妇河畔》,回复:投稿,给我们投稿。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