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在五福峪村中心广场的一个角落里,平放着一块石碑,是今年村民们从村东一处荒地里搬移过来的。其长有一米六左右,宽有七十公分,厚约有二十公分。碑身腰部有一条人为凿过的横沟,沟下有一条斜裂纹,使碑身断为两截。石碑虽残,但碑文却清晰可见。正中由上而下书有八个大字:“赵上将军廉颇之墓”。两边书有碑文,以及发起人、书丹人、刻字人的姓名,时间是民国二十七年立(公元1938年)。
自从这块石碑出现以后,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奇,每日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各种猜测和议论,一时间成了附近村民议论的话题。
五福峪,隶属于博山区博山镇,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自上世纪的八四年开始,我就不间断地到村里下乡修表,成立集市后一直去赶集,村里的人我大都很熟悉,他们都是我的衣食父母。我最早去五福峪的时候,就听说过廉颇墓的事情,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去拜祭过。在生意空闲与一些老人闲聊的时候,也听说了一些关于廉颇的传说,虽然众说纷纭,但故事内容大致相同。
传说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员大将,勇猛善战,,屡立奇功。一年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廉颇率兵迎敌。由于秦国兵多将广来势凶猛,赵国兵马只好节节败退。当退至齐国国境淄河上游一带时,廉颇看到西有秦兵追击,北面岳阳山有齐兵重兵把守,只好带兵就近向南面山中突围,想迂回到他的老家池上廉家峪稍作休整,再决一死战。当来到郭庄庄外,看到一个种地的老头,就问到:“这是什么地方?”老头说:“这是白家地。”那时候的人都很迷信,很忌讳一些不吉利的话语。廉颇一听“白家地”,“白”和“败”谐音,不吉利。急忙带兵向南而去。又走了几里路来到一块大石堰下遇到一个老头,问到:“这是什么地方?”老头说:“谢家堰。”廉颇一听,“谢家”和“丢盔卸甲”中的“卸甲”读音相似,不吉利,又继续带兵向南来到一个小山村。村头有一个老婆婆在推碾,廉颇问到:“这是什么地方?”老婆婆回答道:“这是北蚕场。”廉颇一听,“北蚕场”与“悲惨场”同音,不吉利,又带兵向南来到了五福峪。村头有一个白胡子老汉,廉颇上前问道:“这个地方叫什么?前面的几座大山叫什么?”白胡子老汉说:“这个地方叫五斧峪,周围的几座大山叫五斧山。”廉颇一听禁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哎呀!我一镰怎能抵住五把斧子呢?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于是继续挥兵向南,来到了现在五福峪的马家庄。前面有个三岔路口,向东可以通往东边的死老婆峪,向西可以通往西边核桃峪。路口正好也有位白胡子老汉。廉颇上前问道:“东边的山谷叫什么?”老头回到:“叫死老婆峪。”听了老头的话,廉颇心中更是一惊: “死老婆(颇),死老婆(颇),难道说我廉颇要死在此峪中?” 廉颇一心想向东突围到廉家峪重整旗鼓,就没有问向西的那条山谷叫什么名字。常言道:吉人自有天相。廉颇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一,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自然会有上天相助。传说这位白胡子老汉不是别人,正是天上的太白金星下凡,原想来这里引导廉颇从核桃(活逃)峪逃出包围圈的,谁知廉颇性格倔强,始终不愿向西突围。情急之下,太白金星用手指向西边提醒道:“将军何不去占领那座山峰?”廉颇问到:“那座山峰叫什么?”老汉故意大声回道:“那是回头山。”话语中暗示让廉颇赶快从回头山走出五斧峪。谁知廉颇可不是这么想的。他知道身后有秦兵追击,回头意味着向秦兵投降。他想,自己一生精忠报国,生是赵国人死是赵国鬼,让我回头是万万做不到的。既然兵败来到“五斧峪”,东边又有“死老婆(颇)峪”,可能自己要在这儿落个“悲惨”下场,也许这是天意。天命难违啊!想到此处,廉颇解开盔甲仰天长叹:“没想到我廉颇南征北战,今天要命绝于此,真是天诛我也!”说罢举剑自刎,尸体从马上跌落下来。他的将士看到主帅自杀身亡,无不痛哭流涕,把他的尸体抬到附近的山坡上,每人一捧土堆起了一个很高很大的坟堆。
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讲,早年每当到了夜深人静或是雷雨大作的时候,就会听到坟里传来刀枪剑戟的碰击声,以及战鼓号角的嘈杂声。不知什么年间坟前长出一棵高大的皂角树和一棵枣树,二树缠依在一起,硕大的树冠隐天蔽日。就是生活再困难,也没人敢上树摘一个枣子。两千多年来,这个坟堆一直保存完好,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才被人取土挖平。听一位当年的大队干部说,坟里什么东西也没有。坟土被人挖走后,有人看到石碑材质不错,想一分为二作为它用,不料功夫未到,把它砸成现在的模样,被弃之荒野。
传说归传说。廉颇到底是哪里人士?怎么死的?笔者经过查阅有关史料,其答案大致如此:廉颇(公元前327年至公元前243年),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河北省定州人士(也有资料说是山东德州人士的。战国时期,德州和定州都是赵国领土。)。此人勇猛善战,每战必胜,曾为赵国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被任为相,封信平君。由他留下的成语故事《负荆请罪》,和脍炙人口的京剧《将相和》,都展现出一个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一心精忠报国的忠良形象。可惜忠良无好报,晚年被奸人所排挤,只好离开赵国,到楚国为将,最终客死他乡——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临死前还念念不忘,想回到赵国带领子弟兵重返战场,杀敌卫国。由此可见,廉颇并不是死在五福峪,老家也并非是池上廉家峪。
五福峪的廉颇墓是怎么回事呢?经过查证史料,在公元前283年,廉颇曾经带兵与齐国开战,并大胜齐国。那时候五福峪一带属齐国所辖,此处山多地广形似葫芦,作为伏击战的战场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不是传说中那样,廉颇与秦军交战大败于五福峪,最后自杀身亡,而是赵国与齐国开战,大获全胜。因为齐国和秦国,一个在东一个在西,相隔赵国、魏国、韩国、楚国等几个国家,廉颇在赵国任大将的时候秦国还不是很强大,秦国怎能跑到齐国的领土上和赵国打仗呢?猜想,当年所建的廉颇墓,可能是廉颇带兵攻打齐国时用来引诱齐兵入瓮的一个策略,或是为了破除自己的名讳犯地名而建的一个衣冠冢罢了。
民国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三八年,正是日本侵略中国最残酷的时候。那时候,在五福峪革命先驱郑兴同志的倡议和带领下,建立了五福峪革命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军第一总队,村里很多热血青年加入了抗日队伍。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岁月,人们想通过为廉颇立墓碑来唤起大家的爱国热忱,引导和启发大家的抗日精神,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当年人们立碑的真实目的。(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看法,如有错误,敬请谅解。)
二零一九年十一月
作者焦念君,人丑家贫才疏学浅。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博山区作家协会会员
内容页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