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家乡的那些秤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博山头条 / 正文

内容页通栏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家乡的那些秤

原创 成龙之龙2019/07/22 10:28:3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四季霞光 41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家乡的那些秤

鹿奉俊

我家那间旧屋里,至今还存放着一些旧杆秤。在没有磅秤的年代,农村秤粮秤物全靠它。秤,大致分为两种。一是钩秤,主要用于秤大物件,二是盘秤,专用于秤小物件的。这就叫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彼此相辅,殊途同归……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数家庭都有这些秤。现在生活发生了巨变,这些秤随之变成了“古董”。但是,对我而言,每当看到它,就感慨万千。


盘秤、钩秤……它们曾经是市场上买卖物品最常用的工具。而今电子秤的出现,致使曾经活跃的杆秤变得异常寂寞起来,它们静静躺在那些旧屋的角落里,带着往日的记忆。

在我的记忆中,秤与赶大集密切相连。

二十世纪六 、七十年代,赶大集是当地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需要买点生活用品都要去赶五天一次的大集。赶集时,乡亲们会起个早,带上杆秤,挎上自家种的农作物、农副产品、自家编制的扫帚,柳条提篮等,到公社的大集上去进行交易。赶集就跟过节一样,非常热闹,其实最后大家买到的无非就是一些肉盐酱醋茶、少许菜肴、火柴、针头线脑等生活必需品。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围着卖糖果的货架,一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货郎,抓起一把糖放在秤盘里,一边咽着口水。


说起赶集,萦绕在我脑海里的是村民的淳朴。那个时候大家都不富裕,但做买卖都特别讲诚信,很少出现短斤少两的情况,庄里乡亲都怕丢了信誉,被人家笑话。

改革开放后,农贸市场得到蓬勃发展,杆秤作为市场交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度“活跃”于各个摊位上。一杆杆秤,见证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折射着时代的变迁。


我第一次到菜市场买菜时,商贩都是用盘秤的,挑好菜,熟练的摊主便接过菜往秤盘上一放,称出斤两,再算钱数。我在李家公社工作期间,总爱到集上逛逛,看看行情,顺便买点菜,集市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叫卖声不断,偶尔碰上熟人还可以聊一聊,互问长短,赶大集的感觉真爽。

那时候农贸自由市场上配备了一杆“公平秤”,有一次我用公平秤称刚买的活鸡,那鸡一个劲地折腾,我忙活了半天也没有称出欲求的满意度来。后来公平秤变成了电子秤,因为它能自动显示重量和金额,极其方便,给买卖交易带来了极大便捷,故而深受小商贩们的喜爱。


从此,杆秤渐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们的菜市场跟以前又大不一样了,东西品种更齐全,看中哪个拿到电子秤上一称,装入袋中付款就走人,很方便。    大小超市的竞相建立,已成为人们蜂拥购物的最主要来源之一,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去超市购物,而我还是喜欢逛菜市场,我很留恋老家那集市上的热闹氛围。   

 时光流失,年代变迁,那些曾被人们使用过的各种杆秤,逐渐淡出了人的视线。如今,便利店的大型购物中心,网上购物的新型模式进入了“无秤时代”,以方便快捷,为人们购物需求提升了“满意度”。但也有一些老人,留恋过去购物的习俗。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一些上了年纪的摊主,仍然坚持使用杆秤,在秤杆的一起一落之间,吆喝声、喧闹声不绝于耳,像一首经年不息的老歌,飘荡着岁月绵长的缕缕乡愁,飘荡着民间珍贵的片片记忆。


已有0人点赞
新房

内容页尾部广告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