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内容页通栏
单车骑行侠高建伟318之旅第二阶段的第二十天.,松多一夜的雨,到早晨7:00还没停,随而雨夹雪,几十个骑友在等待着雨停了好出发翻山,看大雨没有停的意思,大家冒雨踏上征程,从松多经过27公里的冲顶,翻越了海拔5013米,也是川藏线上最后一座高山----米拉山。按常规应该在墨竹休息一夜,第二天进拉萨,看路况不错,四五个骑友相约,一鼓作气骑行将近190公里,冲过拉萨河上的大桥,直奔布达拉宫广场,拉萨之行,圆满收官。 翻越的高山记录 二郎山(2170米)==折多山(4298米)==高尔寺山(4412米)==剪子弯山(4659米)==卡子拉山(4718米)==海子山(4500米)==宗拉山(4150米)==拉乌山(4376米)==觉巴山(3911米)==东达山(5130米)==业拉山(4658米)==安久拉山(4475米)==色季拉山(4720米)==米拉山(5013米)。 十四座高山全部被征服。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现在应该做一个全程回顾了:2018年5月1日从上海人民广场的318零公里处出发,每天早晨朝着太阳照射的方向行进,一路上沿长江两岸相伴而行,三次跨过长江,在江南江北逆流而上,路经上海、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到达四川的成都,走了大别山,天柱山,潜山,过江汉平原进入恩施,在峡谷丘陵中迂回穿行,陡峭的山峰峰峰相连,行车不多的国道上,中午的酷暑烈日下,让他的脖子上起了痱子,一天需要补充9瓶水,汗水湿透了衣衫,没有同伴,没有交流,忍受着一路上的孤寂去体验行路难。碎石路也似乎在给骑行者出难题,一天竟然能扎三次轮胎,只能换上备胎,晚上住下后再进行修补。 行前就有朋友说,从宜昌到成都的900公里,比进入川藏线还要难走,从海拔35米爬升到2000米,一路上坡道,是对体力的考验,如果能完成这一段,进入川藏线的爬坡就可以应付。 从上海到成都,他走了20天,2500公里,此间在三峡修整了一天,看得出耐力不错。 骑行2484.18公里到达,人需要休整,车子需要检修,在这里更换了轮胎,前后刹车片,为挑战川藏线做好了准备。 从5月22号开始的第二阶段是川藏线上的旅行。14座高山像一座座的拦路虎挡在前行的路上,高原上的骑行难度远远超乎想象,贴着悬崖蜿蜒的公路,还得提防着不知哪一刻滚落的山石,山下山上的气温让你领教着四季温度的变化;晴空万里中,一朵云彩飘过来就是倾盆大雨,淋透的衣衫在寒风里令人浑身打颤,高原的空气稀薄像一个无形的杀手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在下到低海拔地区的时候才能恢复人体正常的呼吸,在山上的深呼气也显得气短,就在这个生命禁区里还得负重爬山,30多斤的驼包简直成了累赘,丢了它又失去了骑行中的保障,骑友们都在自嘲:这是自己选择的自虐。 世界上有许多行为是不能按常规理解的,这个高原骑行就是一例,到高原上,到荒漠里,到无人区,他们就是为了一种挑战,拼的不仅仅是体能,更有对意志的考验,这一切都不是强加的,完全是自愿,以苦为乐,是对自己的历练,一个个关口过来了,还有什么能让骑行过高原的人能屈服吗? 青藏高原,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天然运动场,接受这种考验的,有青年学生,有年过六旬的长者,更有年轻的女孩,他们在各条进藏路线上以相同的方式,迎接着对人类的极限挑战,这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不屈不挠,一往无前。 能吃多少苦,就能换来多少甜。一路上的巧遇,给骑行者带来的幸喜,也只有在那种特定的条件下才体味出乡音的亲切:3456公里里程碑,就因为在这里要留影,巧遇淄川的一对夫妇自驾游,那熟知的汽车牌照引起了高建伟的注意,那对夫妇对他也有所知,原来是朋友告诉了他们,有一位博山的朋友正跋涉在川藏线上,没成想在这里因为3456号里程碑前碰头,这块里程碑成了留在记忆里的一个纪念符号。 在家前日好,出门步步难,川藏线上的第七天,翻越海子山后到了巴塘,脚下是泥水浸泡,头上是雨水淋淋,他感冒了,进到一家四川人开的旅店,老板娘看到他那疲惫的样子,很担心他的身体撑不住会出事,给他提供了氧气瓶,烧了一锅姜汤泡脚驱寒,铺上电热毯保暖,一个晚上到房间四次嘘寒问暖,那种关心出门在外的人来说是一种更深的体验。 自驾游,骑摩托车的朋友们,都成了前导路况信息的提供者,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把经历过的路况用不同的方式发回来,再反馈给行进中的高建伟,只是一条无形的信息链,这一切使得他的骑行并不孤单。 所有看到跟踪报道的朋友,无不在给行进中的高建伟点赞支持,提供着各种旅行经验,笔者关注的几个318旅行平台的朋友,也以自己过来之人的体会提供出来,走的是一条陌生路,接受的是无数人的过往经验。 在川藏线上的第20天,翻越米拉山后,全部的高山就都被征服了,拉萨已经在向远道而来的朋友招手致意,一鼓作气,脚下加快了蹬踏的力度,车轮滚滚,一天行进将近190公里,拉萨,我来了。 似乎幸福来得太突然,当单车来到布达拉宫广场上的时候,满身疲惫瞬间消失,一切都被胜利的喜悦冲淡,一路征程4632公里踏在脚下,14座高山翻越过来,这是值得记录的瞬间,时间定格在2018年6月12日。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整整四十天,我的跟踪报道也就完成了最后一篇,一共写了35000字,为高建伟保留了完整的骑行记录,这将是他一份珍贵的资料。感谢张荣泉先生一路合作发稿,感谢所有读者分享这一路喜悦和辛劳,感谢所有关注着高建伟行踪的朋友们。等他回来,咱们再见。 看高建伟的旅行记录: 雨下了一夜而且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外面山上白茫茫的一片。松多一个海拔达四千二以上的小镇不适合休整。早上七点雨夹雪稍小,跟同屋云南的台老弟,江苏的蒋老弟出发了。老天很照顾在爬米拉山十几公里后雨雪居然停了,天出奇的好。山顶人群鼎沸,照片也没法拍。在两位同屋老弟的鼓励和帮助下经过十一,二小时的骑行终于到达了终点——拉萨布达拉宫。一天共骑行一百八十多公里。20180612(20)
内容页尾部广告